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5名医二代与父辈的难忘故事

时间:2020-08-06 09:40:50来源:未知作者:宗俊琳 荆冰 尹晗 熊文爽 韩冬野 周瑾蓉 潘赟 阅读: 141770

关键词:舔犊情深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忆父亲顾方六教授

爸爸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blob.png

顾方六教授是我国著名泌尿外科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原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总编辑,《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北京医科大学学报》副总编,第六届亚洲泌尿外科学会主席,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中国国家代表,美国泌尿外科学会会员。他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科研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blob.png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在我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那一天,还有那一年我作为第一个登上美国外科年会讲堂的中国人做学术报告的时候......真的特想、 特想给你们打个电话。                                                                          

——顾晋教授


看爸爸做手术


上小学的时候,一次我在家里用一块木头削小船。一不小心,铅笔刀直插进我左手拇指的根部,顿时血流如注。在街道医院,医生给我做了简单的包扎就让我回家了。

爸爸下班了, 看到我的手裹着纱布,问我怎么回事。接着,爸爸打开了纱布 ,看了看伤口,告诉我说:“这样包扎是不行的,要缝合!”

爸爸拉着我回到了他工作的北大医院,直接带我来到了外科急诊。这是我第一次进手术室。

“怕吗?” 爸爸问我。我摇摇头,说:“不怕。”

爸爸换上了刷手衣,我奇怪,为什么不是白大褂呢?“这是做手术时候穿的。”爸爸告诉我。一个护士阿姨也穿着刷手衣,戴起手套。爸爸把我安顿坐下,我开始有些害怕了,爸爸先帮我把手洗干净,然后就戴上手套给我消毒。由于伤口较深,清水冲洗时隐隐作痛。

我下意识地问:“爸爸,一会儿会很疼吧?”

“可能会的。别怕,你是男子汉啊!”爸爸这样对我说,看得出口罩后面的脸上还带着慈祥的微笑呢!

“啪!”手术灯亮了,爸爸在一旁准备器械,手术器械和金属弯盘的摩擦发出“叮哩咣当”的响声,听起来有点怕啊!此时,刚被清水冲洗过的伤口也开始痛了起来。

爸爸给我打麻药了,“有一点疼,坚持!”有爸爸在,我什么都不怕!

真的有点痛,但是一会儿就过去了。爸爸说,“你要是害怕就转过头去。”

“不!”我还是坚持要看,因为我觉得新鲜。

爸爸认真地缝着伤口,我还记得他缝了3 针!一边缝一边问我:“疼吗?”

“不痛,没有任何感觉,好像手不是自己的。”

“这就是麻药的作用。”于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打了麻药之后就没有任何知觉了。

如今,我也当了三十多年的医生,想起爸爸当年为了不让我痛,给我打的麻药真不少啊!


做吴老师那样的好医生

家庭的熏陶,加上我的生长环境,耳濡目染,顺理成章,我真的当了医生。爸爸坚持不让我学泌尿科,原因是我不能和爸爸做相同的专业。他老是自嘲:“我是搞下水道的,你就别学了。”可生活好像和我开了个玩笑,我做了下消化道,不是下水道,算是清淤河道吧。

我们家是一个医生之家,爸爸在泌尿外科,妈妈是内分泌专业,哥哥是骨科医生,我是外科,我的姑姑是妇产科医生。

记得一次我遇到一个处理非常得意的患者,回到家自然要跟老爸显摆一下,爸爸听了以后,也说我做得好,但是也指出了我的不足。

我记得爸爸跟我说过,“吴(阶平)老师常常说,‘做医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像吴老师这样的大家都这样谨慎,我们就更应该精益求精,千万不能因为一点成功而得意”。爸爸一生谦虚谨慎,严谨求实,一丝不苟。他把吴阶平老师的话时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次,有个老年患者找到爸爸的门诊,外地医生为他诊断是肾癌,让他切除肾脏。患者不放心,还是来到北京。

爸爸看了他的片子,仔细地询问病史,发现诊断貌似符合肾癌,但是还有一些疑问让他不踏实。爸爸坚持让患者再一次做检查,家属不理解,“大夫,这不是让我们又花钱吗,我们当地都做了检查!”

家属不干,爸爸仔细做工作,家属勉强做了这个检查,最后爸爸的诊断对了,排除了肾癌的诊断,患者的肾脏保住了!家属和患者非常感激,老人眼含热泪,一直为开始的不理智道歉。爸爸说:“没有什么,如果我不是医生,我开始也会提出同样的质疑。”

爸爸就是这样,对待患者非常有耐心,对待工作更是一丝不苟。正是爸爸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

(摘自《无影灯下的故事》  感谢顾晋教授和化学工业出版社供稿)


关键词:勤奋创新


郭静萱教授擅长冠心病、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病,从事血管再狭窄、血管新生机理的研究,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卫健委远程会诊专家、中华络病学会常委,美国纽约学院和国际心脏研究学会会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国循环杂志》副主编。《中国心血管病杂志》及《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等杂志编委。1992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教师;自1990年至2007年,先后荣获北京市、卫生部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中华医学奖1项,承担“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10余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刘健教授谈母亲郭静萱教授

我眼中的医生妈妈

blob.png

郭静萱教授擅长冠心病、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病,从事血管再狭窄、血管新生机理的研究,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卫健委远程会诊专家、中华络病学会常委,美国纽约学院和国际心脏研究学会会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国循环杂志》副主编。《中国心血管病杂志》及《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等杂志编委。1992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教师;自1990年至2007年,先后荣获北京市、卫生部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中华医学奖1项,承担“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10余项。

blob.png

我的妈妈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郭静萱教授,今年是她从医的第59年。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医学笃志不倦,对待患者将心比心,这些医者的本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极大地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刘健教授


童年记忆最深的  是在北医三院病房等妈妈下班

我的母亲是大家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时,因为成绩优秀,被选派预备去苏联留学,虽然未能成行,但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毕业分配时,她被保送基础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她为了当医生,与同学交换了名额,成为了一名内科医生。因为历史原因,她与那一代很多医生一样,做了15年住院医师,在职称评定恢复后,她又是同年资的医生中最早晋升各级职称的优秀医生。

可是,在我看来,别人看起来的毫不费力,其实都是妈妈在拼尽全力。我童年记忆中出现得最多的画面,就是在北医三院的病房里等妈妈下班,那个穿梭在病房的忙碌身影,至今难忘。即使下班回到家,妈妈忙完家务,还会继续学习,常常是我已经睡了一觉了,她还在挑灯夜读。

妈妈用她的勤学笃实告诉我,要做一个好医生,没有捷径可走,勤奋,是一个好医生的基本素质。


要开眼看世界  也要回来报效祖国

1981年,我的母亲远渡重洋赴美国学习,她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学习的医生,也是我国第一位到美国学习心脏介入治疗的医生。母亲的求学之路注定不容易。

铅衣太长,妈妈用纱布将它缠在腰间;铅衣很重,可她仍坚持观看、学习、参与手术,一年完成了400多例冠脉造影;手术台上患者猝死,她第一时间上前抢救……妈妈这种东方女性特有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不仅为她铺平了求学之路,还让她的导师发自内心地倾囊相授。

妈妈在结束留美学习后,马上就回国了,她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还把这一年里跟台用过的心导管和电极导管都带回了祖国,这些旧导管用于教学和动物实验,让更多人学习和了解新技术。

妈妈教导我,一定要去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打开眼界,去学习先进的技术,但也一定要回来报效祖国。在妈妈的影响下,2008年,我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接受血管内超声博士后培训,学习了先进的冠脉腔内影像技术,学成之后也没有忘记第一时间把技术带回国内。

两代人远渡重洋的留学之旅,两度上演了满怀报效祖国、虚心求学的赤子之心,学成回国,服务家乡父老的忠贞之情。


只有终身学习  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成功的医生离不开创新,我妈妈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都在积极地创新。她留美回国后,在院长的委托下协同同事们创建了北医三院心脏导管室,开展了北医三院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相继开展了多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且首创了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激光心肌打孔术)。

妈妈的这种锐意创新的精神,一直鞭策着我,在临床上,开展心肌干细胞治疗、动脉压力导丝测量血流储备分数、血管内超声等创新技术都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妈妈今年已经是83岁高龄了,她仍然坚持每天学习,连我的儿子都打趣说:“奶奶天天看《内科学》和《诊断学》,她怎么学了一辈子还没学明白这两本书?”妈妈却说,医学知识每天都在更新和迭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