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钾血症:可能是患者半夜猝死的真凶
“很多人都意识不到高钾血症的严重性。”
“对于肾脏病患者,临床医生大多关心肌酐的高低、蛋白尿的多少,对血钾的高低则少有关注。”
作为一名专门研究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的医生,同时也是一名从医近一甲子年的肾脏病科医生,复旦大学肾脏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终身教授林善锬深刻地意识到很多晚期肾病患者不是因为尿毒症而死亡,也不是因为肌酐高而死亡,而是因为电解质紊乱、血钾过高而死亡,“很多患者的猝死和血钾水平相关,特别是半夜猝死的患者。午夜时分,患者呼吸变慢,容易发生酸中毒,进而使血钾升高。”
进一步提升高钾血症的防治意识,对医生和患者都意义非凡。
治病求本:钾离子的来和去
探本朔源,找出病因,进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是治病救人的上策。治疗高钾血症同样如此。正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了解高钾血症的本质,就要先了解钾离子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林善锬教授的眼中,钾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意思的元素。人体内细胞的共同特点:细胞内的钾浓度非常高,接近140 mmol/L,而细胞外钾浓度为3.8 ~5.2 mmol/L 。细胞内外钾的浓度差是细胞拥有细微活动变化的关键,这也是人体各种活动的基础。
对人体来说,钾离子主要来源于人体摄入的含钾食物,如肉和蔬菜水果,经人体胃肠吸收后进入血液。而维持血钾浓度的平衡至关重要。“高血钾需要在24小时内完成调节,否则会引起生命危险。”关于钾调节,林善锬教授说,关键在于缓冲系统和酸碱平衡。缓冲系统能帮助钾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从而避免血钾突然升高而带来的危险;一定程度的酸碱平衡也是影响血钾水平的重要因素。
肾脏和肠胃道是与钾调节,或者说人体内钾离子排泄相关的两个器官。其中,依靠肠胃道的比例仅为10%,主要还是依靠肾脏。“如果缓冲系统正常,那么肾脏是决定血钾能否维持正常水平的关键器官。可以说,是肾脏中的肾小管决定人体内钾排泄多少、分泌多少。”林善锬教授强调,肾小管功能损伤越严重,高钾血症就越常见。以慢性肾脏病为例,肾脏组织纤维化影响到肾小管的功能后,其排钾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高血钾。
见微知著:谁容易患高钾血症
毋庸置疑,血钾过高和过低都会给人体带来危害。血钾过高,人体与电活动密切相关的组织就会出现问题,如肌肉、手指收缩,肠胃道蠕动增加,更甚者心脏出现麻痹、心律不齐,甚至心脏停跳。相关研究表明,近40% 的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于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而罹患高钾血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是正常血钾人群的26倍,严重高钾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30%。
高钾血症起病隐秘,危害大。那么哪些人群容易罹患高钾血症?对此,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赵明辉教授指出,从服药方面看,容易患病的是使用降压药、利尿剂等药物的人群;从饮食方面来看,高水果饮食、长期摄入中药等草本植物的人群容易引起高钾血症;慢性肾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同样是高发人群。
“高钾血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高钾血症严重时会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跳,如果没有进行长期规范化的管理,会有较高的猝死风险。”赵明辉教授介绍。而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高则会出现外周神经麻木的症状,比如透析患者如摄入含钾较高的食物,血钾一高,他就容易出现手尖、舌尖发麻。
“急性高钾血症没有及时治疗会致命,慢性高钾血症则会影响疾病的长期预后。”赵明辉教授称。
有的放矢:高钾血症治疗新武器
那么临床上该如何应对高钾血症?少吃含钾的食物?林善锬教授认为该方法不可取,因为食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钾,一旦摄入血钾水平很快就升高。理想的降钾方法是:减少肠胃道中吸收的钾,加速钾的排泄。根据这个原理,近四十年来,临床上使用降钾树脂治疗高钾血症。“这个药物的缺点是作用时间短、对肾脏有影响且难以入口。”林善锬教授说他在医院看到太多患者吃了两三年就坚持不下去。
降钾树脂无法满足高钾血症的治疗需求,那么理想的降钾药物是怎样的?林善锬教授认为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能够在肠胃道中起到较大的作用;不需要钠离子去交换;不会引起肠胃道的不良反应。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刚获批上市的环硅酸锆钠散就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林善锬教授说:“这个药物的上市对患者来说是非常大的福音。血钾升高时,患者就可以用这个药,到肾脏功能不好时,这个药还可以用,它对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环硅酸锆钠散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药物。”赵明辉教授说,随着该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将会给临床高钾血症治疗带来巨大改变。首先,环硅酸锆钠散让临床医生多了一个治疗武器,在降血钾时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其次,环硅酸锆钠散副作用小,患者可以长期使用。最后,患者不用担心高钾血症,可以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此外,对于有高钾饮食习惯的患者,有时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较难,需要较长时间,而这个药让患者有了改变的过渡时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杨一红:急诊科院前院内衔接 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 | 高端访谈
急救的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我们要用科技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2025-05-13 -
new潘曙明教授:完善法律 保障医患共同权益 | 高端访谈
潘曙明教授深入剖析了急诊医学面临的伦理法律挑战及学科未来发展路径。
2025-05-13 -
new燕宪亮教授: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 高端访谈
燕宪亮教授深入剖析当前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
2025-05-13 -
new【现场直击】又一例!视频急救指导成功!
2025-05-12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