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2020「朗视界 沐光明」寻找最美眼科医生活动

时间:2020-10-22 10:17:00来源:未知作者:宗俊琳 蔡增蕊 阅读: 130490

为弘扬“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卫生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眼科广大医务工作者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先进事迹,由医师报社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和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朗视界 沐光明”寻找最美眼科医生活动,已连续4年集聚这些美丽而温暖的眼科医生以及眼科团队,从爱心、责任心、公益心等角度,打开“最美眼科医生”的新视角。

“最美基层眼科医生”邵明辉

“不坚持”可能也是一种遗憾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宗俊琳

image.png

一身蓝布旧衫,一个遍布皱痕的提包,2019年3月,在甘肃省徽县人民医院眼科医生邵明辉的面前,一位农民患者已经第三次恳求:尽快帮我把内障手术做了吧。

“有时候,‘不坚持’可能也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遗憾……”回忆起最初自己对这名患者的诊断,邵明辉喟然长叹。原来,这名患者在做术前检查时,医生发现他的晶状体悬韧带不太好,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白内障手术,容易引起人工晶体不稳定,甚至脱落等并发症。

邵明辉苦口婆心地向患者解释了好几遍,也拒绝了两次,但似乎并没有动摇患者希望尽快手术的强烈愿望。当邵明辉再次打量着眼前这名50多岁的患者,他又何尝不知道这位农民看一次病不容易,家中经济拮据,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这么强烈地要求尽快手术;他何尝不知道这位患者辗转山路、村路,费尽周折,就希望能尽快解决自己的眼睛问题……

手术后一周,患者的人工晶体脱落。

“邵大夫,我知道你们尽力了!你们一天要做那么多手术,治疗那么多患者,都是百分之百在用心。我应该听你的话!”看着眼前有些沮丧的邵明辉,患者一个劲儿地说道:“邵大夫,你们千万不要有啥心思,之后咋治疗,我都听你的了!”

邵明辉带着这些沁入心脾的温暖话语,赶紧联系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患者再次术后视力逐步恢复到0.6,欢天喜地地回家了。

但邵明辉心里总是放心不下,连续几个月坚持回访。走动得多了,患者渐渐把邵明辉当成了朋友,家里谁有头疼脑热,“找邵大夫!”;村里邻居磕碰受伤了,“找邵大夫!”一年多来,但凡农地里出了季节性的土特产,“一定要给邵大夫送一些”。

在邵明辉的从医生涯中,曾有让高龄伴心衰、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术后重见光明的激动,也有将老领导的眼疾妙手回春的自豪,还有为80多岁“五保户”老人手术后笑得合不拢嘴的幸福,而这位“农民朋友”的锦旗,让他铭心刻骨地感受到一份难能可贵的医患情深。

“最美基层眼科医生”谷瑞东

作为中国医生  那一刻倍感自豪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宗俊琳

image.png

“大夫,我的眼睛磨痛、红,有3、4个月了!点了那么久眼药水,都没见好啊……”2019年,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医生谷瑞东随援疆医疗队赴新疆塔城工作,在一次下乡义诊中,一名患者呻吟着来到他面前。

“已经3、4个月了,还没好,还没有分泌物,应该是什么原因刺激的……”谷瑞东看着面前这名患者泪水涟涟,不时地用手揉搓着眼睛,拿起手持裂隙灯仔细地检查起来。

果然,不出所料,在上泪小点里,谷瑞东敏锐地发现竟然扎进了一根睫毛,“不仔细看,确实太难发现了!”可是,义诊地区医疗条件有限,没有经过消毒的无菌专用镊子。谷瑞东尝试着,用棉签一点一点,将睫毛“挤”了出来。当睫毛被“挤”出半截后,谷瑞东眼明手快,立即用口腔科一次性镊子将睫毛夹了出来。

几分钟后,这名患者的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了。虽然不是医治疑难重症的壮举,但谷瑞东的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塔城是新疆西北部的边陲重镇,偏远落后。义诊能为当地村民解决这样的困难,觉得自己参加的援疆工作非常有意义!”

当天,谷瑞东再次随医疗队进入深山,为农牧民送药。从驾车通过崎岖山道,到骑马穿过荆棘丛林,谷瑞东和医疗队队友们辗转多次,终于来到农牧民家中。这家女主人患有高血压很多年,当医疗队将药物送到女主人手中时,女主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谢谢医生们!感谢共产党!”医疗队和女主人拉家常时,进一步仔细询问了病史,更加细致地叮嘱了注意事项,女主人频频点头感谢。

走出帐篷,看着眼前的大好河山,谷瑞东真正从内心深处感触到新疆如今的和谐安宁,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作为一名中国的普通眼科医生,在那一刻,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谷瑞东感叹道。

“最美基层眼科医生”张宗生

逢山开山  遇水架桥  还患者明眸双眼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蔡增蕊

image.png

“自从获评‘最美眼科医生’后,许多患者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我,对我也更加信任了。这个荣誉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鞭策我伏下身到基层,为基层患者带来光明。”哈密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张宗生说。

“患者同时患有老年痴呆症,手术中恐怕难以配合,治疗有些棘手。”张宗生皱着眉,面前是一位80多岁的老年白内障患者。患者还患有老年痴呆症,随着病情逐渐加重,生活几乎难以自理,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反复斟酌后,张宗生组织多学科医生进行会诊评估,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医院首例全麻下的双眼白内障手术。术后第二天拆纱布时,患者非常兴奋,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再次看到女儿那一刻,患者抚摸着女儿的脸颊,不禁潸然泪下。

“虽然冒了很大风险,但是看到患者解除病痛,我们感到非常开心,非常有成就感!”张宗生回忆,患者及其家属为表达感激之情,还专门将就医故事写成文章,发表于《哈密日报》,在当地广为传颂。

由于地处偏远,许多患者无法及时就医,经常是在家拖到病情严重后才去医院。尽早治疗意味着治疗效果更好。于是,张宗生带领团队下基层宣教、义诊,并联系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帮助患者减免治疗费用,争取医疗补助。

有一次,张宗生获悉一位来自甘肃、在新疆做保安工作的白内障患者由于无力承担治疗费用,生活陷入了困境。在他的多方协调和争取下,患者获得了扶贫专项基金的支持,免费实施了白内障手术。生活终于回到正轨后,患者十分感激张宗生,专程送来了一面锦旗。对于张宗生来说,患者送来的锦旗、感谢信已不胜枚举。

患者渴望的眼神不断激励着张宗生。他一次次带领团队深入基层地区,把医药送到患者手上,尽力为患者解决看病难题。张宗生说,“作为眼科医生,我能理解患者的那份心情,而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逢山开山,遇水架桥,还患者明眸双眼。”

 “最美基层眼科医生”付光鑫

扎根基层眼科  夯实复明道路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蔡增蕊

image.png

“能获得业界的认可,我感到很自豪,同时也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最美眼科医师’荣誉是我们眼科医护团队精诚团结、共同努力的成绩,感谢团队的支持,更感谢患者的信任!”河南息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付光鑫说。2016年4月的一个清晨,天刚刚亮,科室就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患者已92岁高龄,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双目失明近20年,由于家庭贫困,一直没有就医。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付光鑫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治疗计划,并进行了免费的手术治疗。术后第1天,患者拆掉纱布那一刻,就看到了窗外的花草树木,视力也从术前的光感视力提升到0.5。“患者已经有近20年没见过自己的女儿了。刚拆掉纱布那一刻,她竟一时没认出自己的女儿,母女俩感叹落泪。”付光鑫记忆犹新,他回忆道,大家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动容。

这件事给付光鑫带来深深的思考——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县,还有多少因病致盲的老人?这些老人又给家庭带来了多大的负担?对于这种完全可以治疗的眼病,我们能做什么?在医院的支持下,付光鑫带领眼科团队深入基层,对全县24个乡镇开展了眼科义诊活动,送医送药到家门口,为数千人进行了眼部筛查,获得居民们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反馈。不出所料,此次眼科义诊又筛查出了许多高龄白内障患者。

由于当地位于大别山老区,是贫困县,许多患者无力承担治疗费用。在付光鑫的多方协调以及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再次为300多例患者免费实施了眼科手术,终于使他们重见光明。

“义诊只是基层眼科医生力所能及的小事,实际上我们任重而道远。我还要培养更多的年轻眼科医生,普及眼科知识,推广眼科治疗技术,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让患者复明的责任。”付光鑫说,他的父母同样是医生,待患者如亲人是父母对他从小的教诲与熏陶。医学院毕业后,付光鑫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名基层眼科医生,承担起为患者带来光明的使命。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