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新法
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患者总数达1.16亿。糖尿病病程长、监测和管理难度大,常伴随多种合并症和并发症。其中,终身服药问题已成为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达标率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糖尿病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的不断突破,患者们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针对糖尿病的治疗以及预防等问题,近日《医师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鲁梅花教授。
心声:中国糖友太难了!
“糖尿病是一个无法根治的疾病,糖尿病的治疗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鲁梅花教授表示。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患者教育,即使社会对于糖尿病的关注力度不断增加,新药层出不穷,但糖尿病发病率依然逐年上升。饮食、运动、药物、糖尿病科普教育以及血糖监测被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每一项都很重要,而且须按照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对中国“糖友”提出了挑战。
这是为什么呢?鲁梅花教授详细做了解析。
难点一:生活方式调整难
“无论是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还是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以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指南推荐的第一条就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说,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但是,知易行难,完全依靠改善生活方式达到逆转在普通人当中很难做到。
鲁梅花教授说,生活方式管理,其实就是6个字:“管住嘴,迈开腿”。许多糖友或家属会说,这很简单,我平时都有管住嘴,迈开腿。但是,测量数据显示大部分人既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
评价“管住嘴”的标准是体重是否有下降。根据糖尿病预防项目(DPP)研究的结果,6个月内体重下降达到7%,才能预防糖尿病。进一步为期4年的观察显示,体重下降7~10%,预防糖尿病效果最明显。
鲁梅花教授坦言,中国是美食大国,糖友要管住嘴,拒绝美食诱惑,确实“太难了”。
那怎么样才算“迈开腿”?许多人每天都走1万步以上,但仔细询问,原来去超市逛、去市场买菜、在公园边走边欣赏美景。这种散步算“迈开腿”吗?指南建议,运动目标是每周至少消耗700千卡热量以及每天30 min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适量进行抗阻训练(2~3次);减少久坐时间等。简单换算,相当于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鲁教授强调,生活方式管理一直强调中等强度运动,是因为研究证实,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内脏脂肪,而低强度运动没有类似效果。
难点二:按时服药难
鲁梅花教授建议上了年纪或者记忆力差的患者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按表格服药。“画一个表格,早上吃完药打个勾,中午吃完再打个勾,这样一天吃没吃药,哪顿忘了吃一目了然,简单实用”。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或者是注射针剂,是靠对胰岛素的影响来产生药效。不同的药物机制决定了糖尿病药物服用时间不同:胰岛素需要按其不同制剂类型及疗效选择注射时间及注射次数,磺脲类、格列奈类需要饭前服用,二甲双胍按其剂型需要饭前、饭中或饭后吃,糖苷酶抑制剂需要随餐服用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药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像二甲双胍,部分人会有胃肠道反应,这些都造成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并不太好,漏服忘服现象非常普遍,从而使患者的血糖控制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而长期反复的血糖波动会引发糖尿病酮症等严重后果。可以说,相对复杂的用药方式以及一天多次服药,是导致患者依从性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后果:管理不当引发的并发症有多可怕?
糖尿病对健康的最大影响并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长期在高血糖影响下造成的多器官并发症。
鲁梅花教授说,70%的糖尿病患者最后都是死于心脑血管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里最常见。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心绞痛、心衰可能都和高糖有关,高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可以导致肾衰,被称为 “人体炸弹”的主动脉夹层,也是糖尿病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
微血管并发症通常会引发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病变,视网膜的终极损害可以导致失明,肾小球病变之后则会导致尿毒症。
另外,跟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的是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神经病变,比如糖尿病足。植物神经病变不太容易被人感知,也不太容易诊断出来,但其实很多患者会存在心脏植物神经病变,表现为心率变异性下降、体位性低血压,胃肠蠕动缓慢至胃轻瘫、便秘,导致患者无法排尿的神经性膀胱等。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酮症昏迷、低血糖昏迷等则是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还会伴发一些严重的感染,肝脓肿、肾脓肿、肌腱脓肿等。
解惑:“仙儿药”为啥还会被拒绝?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用药,它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二甲双胍最早于1957年在英国被正式应用于临床。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作为老药,与阿司匹林一样,二甲双胍也被称为神药。鲁梅花教授介绍,二甲双胍片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用本类药物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可能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对某些磺酰脲类无效的病例有效,如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合用,有协同作用,较各自的效果更好。
另外,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糖作用外,还有减肥的功效。许多临床前研究还观察到二甲双胍在抗衰老和治疗多种疾病(如认知障碍、癌症和心血管病)方面有效,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尽管二甲双胍有多种功效,愈发显得“仙”,但是在血糖控制上,患者依从性还有待提升。常规的一天多次服药,患者容易忘服、漏服。同时,大约30%的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时可能会遇到胃肠道副作用,例如腹泻、恶心和呕吐。
鲁梅花教授说,现在各类药物的剂型都在不断向长效和缓控释方向改进,就是因为在控释技术的保驾护航下,药物安全性高,疗效好,患者的依从性自然就高了。
破题:渗透泵控释剂型目前成“最佳拍档”
控释制剂是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渗透泵控释技术的口服制剂有一定技术壁垒,对于制剂工艺、制剂设备、质量控制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中,保证批内和批间的一致性有一定难度,生产成本也大,仅有极少数制药企业能够掌握这一制剂技术。
该技术目前集中在降压、降糖、治疗前列腺增生三个领域。2020年4月刚上市的新型二甲双胍(奈达),与二甲双胍的普通片或骨架型缓释片不同,采用的是单室渗透泵技术,双面激光打孔,使得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相对恒定的药物释放剂量,以维持血药浓度恒定、药效更加持久,同时显著降低患者胃肠道刺激,并减少服药次数,由每天服药3次、2次降至每天1次。“它总体来说疗效跟二甲双胍是一样的,但是峰值非常平稳,解决了传统二甲双胍一天多次服用导致的漏服、胃肠不良反应等临床难题,大大提高用药依从性。”
随着国内企业更多高技术高壁垒药物的获批上市,鲁梅花教授表示,“非常期待新型二甲双胍(奈达)早日获得国家支持,让更多中国糖尿病患者享受到时下最为先进的糖尿病药物,从而造福更多的糖友们。”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杨一红:急诊科院前院内衔接 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 | 高端访谈
急救的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我们要用科技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2025-05-13 -
new潘曙明教授:完善法律 保障医患共同权益 | 高端访谈
潘曙明教授深入剖析了急诊医学面临的伦理法律挑战及学科未来发展路径。
2025-05-13 -
new燕宪亮教授: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 高端访谈
燕宪亮教授深入剖析当前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
2025-05-13 -
new【现场直击】又一例!视频急救指导成功!
2025-05-12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