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兵:逆转糖耐量异常,不做糖尿病后备军 | 国际络病学大会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今年年初,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发表了关于2013-2018年中国糖尿病患病和治疗状况的研究。研究显示,5年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0.9%升至12.4%,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更是高达38.1%,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总患病率已经达到50.5%,数据令人心惊。未来十年,中国的糖尿病防控形式仍然面临着严竣的挑战。
对于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采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来阻断转变浪潮?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医师报特邀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对此进行解读。
糖耐量异常者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葡萄糖耐量是指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反映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一个人在进食后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因此,正常人饭后2小时一般血糖不超过7.8mmol/L,且与进食多少无关,这说明人体对葡萄糖有很强的耐受能力,即葡萄糖耐量正常。
部分人群在口服一定量(75g无水或82.5g含水)葡萄糖后,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正常水平7.8 mmol/L,但仍未达到11.1 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被称为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异常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之间,属于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据统计,每年有5%~8%的糖耐量异常者会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即使在糖尿病前期,如果没有很好地管理血糖,也会导致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病。”李延兵教授指出,糖尿病前期通常对微血管的影响并不突出,但大血管病变在此期就开始形成,发病率甚至可能高达50%以上,这也是糖尿病前期发生心梗、心绞痛等心血管病变的原因所在。
糖尿病前期和早期或可逆转
“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早期是可以逆转的。”李延兵教授介绍,既往观念认为,糖尿病只要一起病,就如同走上一条“不归路”,只能往前发展,医生能做的只是延缓其进程,不能逆转或治愈。但近年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早期,是可以逆转的。
改变生活方式是首要任务。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减低体重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病风险30%~60%。一位病程3年的糖尿病患者,体胖,胰岛功能受损不严重,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将目标体重下降10公斤或总体重的10%以上,就可以逆转糖尿病。李延兵教授表示,对于糖尿病前期和部分糖尿病早期的患者而言,单纯依靠饮食和运动控制,即可逆转糖尿病,这样的患者,她在临床中遇到很多。
药物治疗是逆转糖尿病的重要武器。李延兵教授指出,二甲双胍用于肥胖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可以逆转糖尿病前期,另外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GLP-1抑制剂等也都有一定的逆转糖耐量异常的作用。
对于那些起病即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的严重高血糖患者,李延兵教授主张胰岛素强化治疗。“在临床中,通常2~3周即可逆转糖尿病达60%,一年以上不需用药,有的无药缓解期最长可达14年,平均缓解5年不用药的比率也达到了27%。”李延兵教授强调,逆转并不是治愈、不是根治,逆转后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糖,一旦血糖升高,还要加强管理,以期再次逆转。
津力达阻断糖尿病发病链条
逆转糖耐量异常
“近年发现,如果我们在临床上注重了β细胞功能保护,实际上可以把患者从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早期逆转回来。”李延兵教授指出,糖尿病发病最主要的病理生理环节就是胰岛β细胞功能失代偿,无法平衡胰岛素抵抗带来的阻力,而胰岛素抵抗是加剧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降低胰岛素抵抗,就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让其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功能,糖耐量也会慢慢恢复正常。
“上医治未病”,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强调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在疾病发展初期存在异常表现时,采用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改变其传变方向,使其向正常方向发展,将疾病消灭于萌芽阶段。李延兵教授介绍,研究证实津力达颗粒具有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它以此为切入点,撬动了糖尿病的发病链条,阻断了其发病的路径,达到逆转糖尿病早期的作用。
“津力达颗粒等中成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作用也被循证证实。”李延兵教授介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叔禹教授牵头完成的津力达颗粒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能够有效控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糖耐量异常逆转为正常血糖的转化率,并改善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西药作用机制明确,但西药成分单一,治疗作用也单一。”李延兵教授指出,中医将人看做一个整体,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在治疗上,中药也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作用机制的优势特点。例如,中成药津力达颗粒,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口干、口渴的症状,延缓或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疾病状况。因此,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对糖尿病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38.1%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庞大的后备军,如果不在早期采取策略阻断、逆转,那么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将呈现井喷式增长,届时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也会接踵而至,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高血压、脂代谢异常、肥胖、冠心病人群,40岁以上成年人,既往妊娠糖尿病人群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人群等,都是糖耐量异常的高风险人群”李延兵教授强调,高风险人群要想预防糖尿病,应该运动起来,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必要时借助药物的作用逆转糖尿病前期,有效降低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现场直击】“别慌,跟我做”——6个月婴儿憋气命悬一线 天津120调度员“云守护”化险为夷
2025-05-21 -
new首位互联网退休医生与30秒接诊时代的双向奔赴 | 医者故事
2025-05-20 -
new杨一红:急诊科院前院内衔接 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 | 高端访谈
急救的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我们要用科技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2025-05-13 -
new潘曙明教授:完善法律 保障医患共同权益 | 高端访谈
潘曙明教授深入剖析了急诊医学面临的伦理法律挑战及学科未来发展路径。
2025-05-13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