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络病理论引领中西医融合创新:破解慢病防治难题的“中国方案”

时间:2025-08-08 16:36:43来源:医师报作者:黄晶 阅读: 2706

医师报讯 吴以岭院士创立的络病理论,将中医“久病入络”的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研究深度融合,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范式。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发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津力达颗粒等创新中药,通过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在改善微循环障碍、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自主神经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近日,由山东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2025年络病学术会上,《医师报》特邀多位临床一线专家,从不同专科视角解读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创新药物如何破解临床治疗难题,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糖尿病防治: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防线前移

中医将糖尿病前期归为“脾瘅”,核心病机是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王萌主任解释道,中医药通过体质辨识(如痰湿质、阴虚质),采用健脾化湿、益气养阴方剂,结合饮食指导、太极拳等非药物疗法,可显著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进展。对肥胖、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早期干预能使糖尿病发生率降低 30%~50%,这是中医药“上医治未病”理念的生动体现。

以指南推荐用药津力达为例,其组方中的人参、黄精、苍术等药材,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肠道激素、减轻炎症反应等多途径发挥作用。王萌介绍,苍术、佩兰健脾化湿,可减少内脏脂肪;丹参、葛根活血通络,能改善微循环;荔枝核、地骨皮则有助于调节糖脂代谢。这种多靶点作用与糖尿病前期的复杂病理生理高度契合。

“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对生活方式改善不佳的高风险者,早期联用津力达是合理选择。”王萌强调,这种干预不仅能降低发病风险,还能改善腰围、血脂等代谢指标,实现对糖尿病 “上游” 的有效防控。她特别提到,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叠加,西药强效降糖,中药改善症状和并发症,两者协同可实现“1+1>2”的效果。

心律失常治疗:从“对抗” 到“调和”的范式革新

心律失常的治疗长期陷入“有效但有毒”的困境: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虽能控制心律,却可能抑制心肌收缩、诱发新的心律失常。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管喜峰主任以房颤为例说明:“胺碘酮虽广谱有效,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异常;β 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心动过缓;普罗帕酮则不适用于心衰患者。”这种“治则毒,不治则危”的矛盾,在老年、心衰等脆弱人群中尤为突出。

参松养心胶囊的出现,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破解之道。管喜峰解析其作用机制:通过多离子通道调节、干预自主神经重构、逆转心肌纤维化,实现“调律+护心+防栓”三位一体作用。与传统药物单一作用于离子通道不同,参松养心同时作用于电重构、神经重构和结构重构,从根源上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济南市辛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德会主任从基层临床角度补充:参松养心对室早、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尤其适合心衰合并室早的老年人。2023 年多中心研究证实,其联合西药的有效率比单用西药提高 15%,且无传统药物的器官毒性,参松养心的双向调节特性,填补了这些治疗空白。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邵光帅教授则从组方角度解读其优势:“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丹参、赤芍活血通络,桑寄生、龙骨宁心安神,温清通补结合,实现双向调律。”这种配伍既含生脉饮的益气养阴成分,又有定心汤的活血安神药物,体现了中医 “调和"”智慧。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会圃教授牵头的多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参松养心能降低心衰合并室早患者的室早次数 60% 以上,提高射血分数 30%,对窦缓合并室早患者既可减少早搏又不加重心动过缓。“这正是中医药‘调和’ 智慧的体现,不局限于单一指标控制,而是恢复机体整体平衡。”徐会圃教授强调。

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泰都社区卫生服务站张帆教授在访谈中提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人群室早发生率可达 75%,传统药物在这类人群中应用受限。“参松养心在 2020 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获 A 类推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张帆表示,临床实践中,许多老年患者反馈 “吃着参松养心,心慌、失眠都改善了”,这种整体获益正是中医药的独特价值。

脑卒中防治:再灌注与脑保护的协同创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虽显著改善预后,但仍面临院前延误、再灌注损伤、无效灌注等挑战。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韩洪昊主任指出:“仅 2.4% 的患者能在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或取栓,30% 取栓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这些是当前亟待突破的瓶颈。” 他解释,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脑水肿、出血转化,而无效灌注(无复流现象)则使开通的大血管无法有效供血到缺血半暗带,两者均严重影响预后。

通心络胶囊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价值,正体现在对这些瓶颈的突破上。韩洪昊解释,其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保护血脑屏障、改善微循环,多靶点减轻再灌注损伤。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雪梅教授表示, 2019 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 CAPITAL 研究证实其延缓颈动脉斑块进展(24 个月斑块面积减少 18.5%),到 CTS-AMI 研究显示其降低心梗后心血管死亡 27%,再到 TS 研究的脑卒中突破,形成了覆盖心脑血管疾病全程的证据链。

威海市中心医院詹霞主任补充,在中重度脑卒中治疗中,通心络与 rt-PA、替罗非班等联用,可减少神经损伤、提高再灌注效率,为时间窗外患者提供新希望。她介绍,通心络作为口服制剂,在基层医疗机构更易推广,未来脑卒中治疗将是“再灌注+脑保护”的多模式联合,通心络这类药物有望成为重要一环。

流感防治:多靶点展现中西医结合优势

广饶县中医院呼吸科周金华主任指出,流感治疗在抗病毒药物基础上,联合中成药如连花清瘟颗粒可显著提升疗效。周教授表示,连花清瘟颗粒通过多成分协同作用,直接抑制病毒复制、阻断病毒传播,并对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及多种呼吸道病毒具有广谱抑制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连花清瘟颗粒能快速缓解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症状,退热效果与奥司他韦相当,同时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风险。其安全性高,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尤其对西药剂量受限或耐药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周教授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流感潜力巨大,连花清瘟与西药联用可协同增效,减少耐药性,优化治疗方案。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循证研究,推动个体化用药,为流感防治提供更全面策略。

结语:中西医融合的未来图景

从几位专家的分享中,清晰可见络病学说指导下的中医药创新,正以 “多靶点整合调节” 的特点,与现代医学形成优势互补。连花清瘟的广谱抗病毒与症状缓解、津力达的糖尿病前期干预、参松养心的心律失常双向调节、通心络的心脑血管全程保护,不仅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更重塑了疾病防治的思维模式 —— 从单一病灶对抗转向整体平衡调节,从短期指标控制转向长期健康管理。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络病学说及其指导的创新药物,必将为慢性病防治贡献更大力量,为构建具有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这种融合创新,不仅解决了临床难题,更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让传统医学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