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刘真真教授:仁心仁术守护女性健康,砥砺创新引领乳腺学科发展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5-09-03 19:23:40来源:医师报作者:秦苗 阅读: 412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秦苗)2025年,8月的郑州暑气未消,但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诊疗中心,有序的忙碌中透着一股专注与冷静。这里是河南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诊疗体系最完善的乳腺专科之一。自2002年成立至今,它已从最初的一个综合科室乳腺学组,逐步发展为覆盖5个外科病区、1个内科病区、1个整形修复病区及日间化疗中心的省级乳腺癌诊疗中心。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医师报》专访了乳腺癌诊疗中心主任刘真真教授,听她讲述二十余年学科建设之路,以及背后那群守护女性健康的医者初心。


她说:“乳腺科是一个特别有温度的学科。我们面对的大多是女性患者,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治愈一个人,往往意味着挽救了一个家庭。这份沉甸甸的托付,始终是我们所有创新和坚持的初心与动力。”

微信图片_20250903192052.jpg


从零到一,筑就区域乳腺诊疗高地


“我们是在2002年成科的,最初只是综合外科中的一个乳腺学组。”刘真真回忆道。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成熟模式照搬,科室在摸索中前行。但坚定的信念与清晰的学科规划,让他们很快步入快车道。


2009年,科室迎来重要转折——经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正式挂牌“河南省乳腺癌诊疗中心”。这也是华中地区较早推行“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专科之一。“我们从起步就确立了‘外科+内科+放疗+影像+病理’的整合模式,2009年时是4个外科加1个内科,到2013年已扩展为5个外科加1个内科。”


规模扩展的背后是诊疗能力的跨越。目前该中心拥有医护人员200余人,年诊疗患者数位居全国前列,已成为立足河南、辐射中原的乳腺疾病诊疗核心力量。


不止治病,更要重建生活:乳房整形学科与淋巴水肿外科的开拓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肿瘤医院的核心任务是“切除肿瘤、保住生命”。但在刘真真和团队看来,乳腺专科的治疗远不止于此。“我们面对的大多是女性患者,治疗不仅关乎生存,也关乎尊严、外形和生活质量。”


因此,中心很早就将“乳房整形学科”和“淋巴水肿外科”列为重点学科发展。如今,乳腺整形与修复病区已成为中心的特色品牌。“我们目前可成熟开展游离皮瓣乳房再造(如DIEP皮瓣)、假体重建、腔镜辅助重建乃至机器人辅助重建等复杂手术”,刘真真教授语气中带着笃定。尤其是在假体重建领域,腔镜辅助技术已成为主流方式,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形态更自然。与此同时,淋巴水肿外科治疗也逐步开展,为术后出现淋巴水肿这一棘手并发症的患者带来逆转的可能。


除了外科技术的精进,刘真真教授同样强调了内科综合治疗与科研创新的支柱作用。“乳腺癌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越是早期发现,综合治疗策略就越为关键,”她介绍道。为此,中心在规范化诊疗的基础上,专门组建了高水平的临床研究管理团队,注册并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项目,覆盖从新辅助治疗到晚期解救治疗的全过程。“这些研究的完成质量和学术水准都得到了业内认可,多项成果已在国际期刊发表,部分结论更是被权威指南引用,直接影响了临床实践。”刘真真欣慰地说。回望发展历程,她总结道,正是凭借这种外科与内科、临床与科研并举的策略,整个学科才实现了从单一亚专科向高水平综合诊疗中心的质的飞跃。


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全覆盖式MDT诊疗模式的落地实践


多学科诊疗(MDT)如今已成为肿瘤领域的标准动作,但河南省乳腺癌诊疗中心将其推进得更深、更彻底——他们实现了对每一位首诊患者的MDT全覆盖。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临床中存在大量指南无法覆盖的‘不确定性’,我们怎么能减少患医生的偏好性,也减少我们认知的局限性,能达成更大全面的共识,可能是减少这些局限性,还有偏好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一个多学科的协作。不同医生可能有不同判断,这会给患者带来困惑甚至风险。”刘真真教授说道。自2016年起,科室开始对疑难病例推行MDT讨论,2018年起拓展至所有首诊的患者。


另外,诊疗中心还做了一项重要创新:将早期乳腺癌患者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MDT分开进行。“早期患者以治愈为目标,注重规范化与个体化平衡;晚期患者则在控制肿瘤的同时更强调生活质量,有时还需介入科、骨科、脑外科等支持。”刘真真解释道。


这种模式真正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患者在不同科室间的“无障碍流通”。她举例,如一名患者可能先在外科手术,再转至内科化疗,之后又因局部问题重返放疗科……所有过程均在MDT框架下有序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


做“接地气”的临床科研: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成果写入权威指南


作为省级临床中心,他们并未局限于临床服务,而是积极投身科研创新,今年,由刘真真牵头开展的“HELEN-006研究”就是典型代表。这是一个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降阶梯治疗”研究,探讨能否以更轻的化疗方案联合靶向药物,达到不劣于、甚至优于传统高强度化疗的疗效。


“HER2阳性患者占乳腺癌20%~25%,过去常用TCHP强方案,副作用明显。我们尝试只用白蛋白紫杉醇一种化疗药,联合双靶向治疗,结果发现疗效相当甚至更优,毒性显著降低。”


该研究于2023年发表于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并入选当年“中国乳腺癌十大原创研究”,更被2025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引用。这意味着无数中国患者未来有望因此减少副作用之苦。


这项研究被称之为“研究者发起的研究(ITT)”,该类型的研究更侧重医学探索,从设计到执行困难重重,尤其质量管控挑战极大。“但我们建立了一支专业临床研究管理团队,严格规范流程,最终交出这份高质量答卷。”刘真真教授强调,“ITT研究是IST研究(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补充,能解答更贴近临床实际的问题。”


资源下沉,培训基层:推动全省乳腺专科同质化诊疗


作为河南省乳腺质控中心省级单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是他们另一项重点使命。近年来,中心持续举办“乳腺专科医师培训班”,每期培训十几天至一个月,接受来自市县级的骨干医生进修。“不只是外科,还包括内科、放疗、影像、病理……我们希望他们把我们完整的MDT模式带回去。”


在培训中,刘真真深刻体会到基层医疗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市级医院是乳腺甲状腺科,县级很多还在普外科,甚至没有专职乳腺医生。”而乳腺专科的发展却日新月异——从保乳保腋窝到乳房重建,从新辅助治疗到晚期免疫方案,都要求医生高度专业化。


“我们希望通过系统化培训,为他们播下规范的种子。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教学相长,很多年轻的基层医生带来的现实挑战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方案更落地、更可及。”

微信图片_20250903192100.jpg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