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心门”守护者的长征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5-09-04 09:52:34来源:医师报作者:洪瑞麟 阅读: 65
专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修建成教授


一根纤细的导丝,在他手中,是刺破生命迷障的利剑,是疏通学术动脉的桥梁,更是架设人才阶梯的梁柱。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在心血管疾病肆虐的战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修建成教授以“破局者”的姿态行走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沿,不断拓展着生命的边界与学科的疆域。他一贯低调深耕学科,却不乏医者特有的锐气与担当;他在直径不足毫米的血管内开疆拓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术版图上构筑枢纽,亦在年轻医者的心田间播撒星火,守护着万千“心门”的长青。

微信图片_20250904095145.jpg



毫厘间的“心征程”


心血管内科疾病,素来以病情来势快、风险高著称;心血管内科医师,则被称为“距离心脏最近的人”。他们攻坚“心”之禁区,重塑生命通路,在一场场惊心动魄中力挽狂澜。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复杂病历,更是心血管内科领域普遍且高难度的挑战。修建成一语道破这类疾病严峻现实:“冠心病,尤其是复杂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敌人,占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大头。”。


这个疾病,不仅是患者生命安全的劲敌,对医者本身也是一场医术、体力和意志力的多重考验。在每场介入手术中,术者都要负重厚重的铅衣,进行数小时高度集中的精细操作。导丝每一次在钙化迂曲的血管、在生死边缘的微妙穿行,都不亚于一次惊险的“拆弹”行动。因此,面对危急病情,心内医者要有更加精准的判断力,直面危情的勇气与温暖仁爱的奉献精神。


这负重前行的征程,修建成教授已驰而不息地行进了近三十年。扎根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心血管危重症诊治前线,他挥舞着现代精准医疗的“利刃”,熟练运用Shockwave血管内冲击波、IVUS(血管内超声)、FFR(血流储备分数)、准分子激光、冠脉旋磨成形术、RDN(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TEER(经导管二、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尖端技术攻克顽疾;奋战在诊疗一线,他在冠脉复杂病变、TAVR、TEER等手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实操经验,更对后辈给予了诸多指导和悉心传承。


而今,科室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日益成熟,手术成效显著;IVUS/FFR指导下的精准PCI广泛应用于临床,支架植入更加规范合理;由他主导建立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以高效顺畅的救治流程,为患者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


这驰而不息的奋进征途中,南方医院历经岁月沉淀,数代人勠力建设,如今已发展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心血管内科也在数代科主任的励精图治与科室成员的众擎合力之下,不断开创新局,多项指标跻身国内省内前列。接过前辈递交过的接力棒,修建成教授渴望为中国心血管疾病诊疗贡献更多的“南医策略”与“南医智慧”。


躬身致力于科研突破,以此作为推进学科前行的引擎,是修建成教授为科室发展制定的硬核策略。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多项国内外大型临床研究及专家共识撰写,致力于应用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主导构建了涵盖12项核心介入诊疗技术的完整心血管诊疗体系。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参与“973”、“863”、国家“十一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近三年,其团队成果闪耀于Hypertension、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等国际权威SCI期刊。


在精湛技艺与深厚学养的驱动下,修建成教授带领南方医院心内科这支“尖兵”团队,将介入微创处理冠脉复杂病变、经导管微创治疗瓣膜病变的攻坚能力淬炼成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与闪亮名片,不断书写学科新突破,打破新空白:


2021年3月:成功完成爱德华 SAPIEN 3 球囊扩张式主动脉瓣膜植入(TAVR),标志着科室瓣膜介入器械应用迈上新台阶;


相继开展华南首例可回收主动脉瓣 Taurus Elite 植入、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等高精尖技术,为增城及周边复杂心血管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2年5月:率先完成了华南地区首例 Shockwave IVL 上市后临床应用手术,攀上冠脉钙化介入治疗新高度;


2022年7月:成功运用 TEER 技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腱索断裂致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宣告医院正式迈入二尖瓣介入微创修复时代;


2023年2月:完成华南地区第二例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多极射频消融术(RDN),标志着南方医院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全面突破,进入 RDN 时代;


2023年8月:成功完成一例经导管K-Clip三尖瓣环修复术,标志着南方医院正式开启了三尖瓣介入治疗;


2024年4月: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系统(Trialign)成功完成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修复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效果显著,反流即刻改善,目前恢复良好;


2025年1月:为一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重度三尖瓣返流的患者顺利完成经导管异位三尖瓣(TricValve瓣膜)植入术,为国内药物治疗无效、外科手术高危的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带了新的选择和希望。


这一项项高精尖技术的成功落地,不仅填补了华南地区的多项空白,为无数复杂危重心脏病患者点燃了生命的新曙光。


大湾区的“心”融合


个体的重生令人振奋,修建成教授的视野却早已超越单点突破。他深知,尖端技术的价值在于普惠众生。唯有搭建平台、融通资源、促进协同,才能驱动区域心血管诊疗水平的整体跃升,让创新的星火燎原。


作为领航者,他将战略目光投向了生机勃勃的粤港澳大湾区,躬身入局,成为区域心血管医疗学术枢纽的架构师与协同发展的破壁者。


2021年10月,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泛血管医学分会在广州宣告成立,修建成教授众望所归,当选首任主任委员。这方由他积极推动搭建的平台甫一亮相,便成为连接粤港澳三地心血管精英的“学术枢纽”和思想碰撞的“会客厅”。修建成积极“引路搭桥”,通过精心组织年度大型学术盛会,力邀顶尖专家深度参与,聚焦影像学前沿与心脏干预技术,为区域内医师打造了一个常态化、高水准的交流与碰撞殿堂。


传承经典,继往开来,作为南方医院心内科历来影响力广泛的“南方心血管影像与干预高峰论坛”,历经数载淬炼,已成为华南心血管领域一块响亮的学术品牌。在这里,影像学的精准导航与干预技术的精妙操作深度交融;港澳专家的国际视野与内地同道的创新实践交相辉映,有力推动了区域内诊疗理念与技术标准的同频共振与快速迭代。


更关键的一步棋,在于善用政策东风。修建成教授敏锐抓住南方医院入选国家“港澳药械通”医院的政策机遇,与团队共同努力,将这条通道化身为打破地域藩篱、加速港澳前沿药械成果惠及本土患者的“绿色快车道”。这不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是区域医疗同质化发展的关键落子。


在他的推动下,“一针管半年”的降脂新药率先引入内地,为需长期管理血脂的患者带来福音;创新的三尖瓣介入器械也成功应用于八旬高龄、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的高危患者,术后效果显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只是开始,”修建成教授展望道,“只要是经欧盟或FDA批准、港澳公立医院已应用的先进心血管药械,都有机会通过这个通道惠及内地患者。”修建成教授目标清晰:让大湾区患者同步享受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服务。


协作的深度,决定创新的速度。修建成教授还积极推动与香港各大医院(如玛丽医院、伊丽莎白医院等)建立常态化、深层次的互访与交流机制。“我们可以定期去他们的医院观摩学习。其实我们中国的医生是很聪明的,他们的手术我们看一遍,大概心理上基本上就有谱了。”这种“实地取经、快速消化”的模式,成为区域内技术传播与应用的“加速器”。


在治疗主动脉瓣反流的尖端器械领域,正是通过前期赴港深度“取经”,当该器械在国内启动试验时,修建成教授团队凭借对技术的深刻把握,在极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10例入组,且大部分患者在局麻清醒状态下轻松完成手术。“未来我们步入老年,‘心门’老化几乎不可避免,”他比喻道,“这些通过交流快速落地生根的微创技术,终将成为守护健康的福音。”这鲜活的案例,正是大湾区医疗协作迈向同质化的最佳注脚。


多平台联动、多维度协作,修建成教授在粤港澳大湾区心血管领域编织了一张紧密的“心脉协同网络”:信息在此高速互通,技术在此无缝共享,理念在此激烈碰撞。尤为可贵的是,他带领团队将政策红利与平台“势能”,高效转化为惠及患者的“临床动能”,有力推动着大湾区心血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高质量同质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一步步照进现实。


承薪火的 “心”栋梁


技术会迭代,平台需人擎。作为科室掌舵人与博士生导师,修建成教授深谙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命脉。“无论国家、医院还是学科,未来有没有希望,人才是根本。”


他的人才培养之道,既有务实开放的格局,更饱含师长般的温度与智慧,旨在为科室和学科锻造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生力军。


“要给年轻人机会,更要给年轻人犯错误的机会。不犯错不可能成长。” 这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育人哲学。修建成教授认为,关键在于把控风险,让快速发展超越付出的可控代价,同时上级勇于担责,为下级医生兜底,营造敢闯敢试的“安全港湾”。这份担当,如同手术室里的无影灯,既照亮前路,也驱散年轻医者心中的恐惧,让创新的幼苗得以在包容的土壤中无畏生长,极大激发了科室的活力。


面对禀赋各异的青年才俊,修建成教授奉行“因材施教”、精准滴灌。对科研突出的年轻人才,他强调必须“补临床课”:全科轮转、ICU强化、住院总培训,打牢临床根基;对手术精湛却疏于笔耕的骨干,他循循善诱:“在教学医院,只会做手术是‘匠’,要做‘家’,需将实践升华成理论。”他鼓励临床医生从纷繁的病例中提炼真问题,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寻找答案,让宝贵经验借助论文传播,惠及的患者远超个人手术量所能及。


为了培养腔内影像学人才,他建立了系统化的培训机制,为年轻医生提供每年1-2次集中学习的机会。“一个问题反复学十几遍,理解深度自然不同。”这种高强度“刻意练习”,让团队的年轻术者得以快速掌握高难技术,其成长之速常令同行赞叹。


2024年,科室获得了九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四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五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追平科室历史最佳纪录。“更令人欣喜的是,这其中有八项是团队里年轻医生取得的”,修建成教授谈及此,自豪与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这也反映出年轻医生在基础研究和科研方面有着十足的后劲。”相信在修建成教授“临床与科研双翼齐飞”理念的悉心浇灌下,科室的创新基因必将薪火相传,这支“尖兵”团队也将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心血管疾病的阴霾远未消散,守护“心门”的战役仍在继续。修建成教授,这位兼具军人铁血与医者仁心的“护心人”,正以他手中的导丝为笔,以无影灯下的战场为卷,书写着属于医者的担当篇章。他破的是技术之壁、地域之隔、传承之困;守的是生命之重、学科之兴、未来之望。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他不仅疏通着患者堵塞的血管,更在奋力打通学科跃升的通道、连接区域共进的动脉、架设人才成长的阶梯。他的故事,是技术精进的铿锵战歌,是协同创新的湾区范本,更是医学薪火相传的生动注脚,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增添了一抹属于奋斗者、破局者的亮色。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