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8-10 总第51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8-10 总第512期
返回上层

总第512期

发布时间:2017-08-10

新闻

标题导航

甘油三酯升高 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

发布时间:2017-08-10来源:《医师报》作者:牛艳红  阅读: 62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不过,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评价抗炎药治疗能否改变炎性肠病患者的IHD风险,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

该分析共纳入10项队列研究。

此外,近日发表的一项纳入21万余例患者的法国队列研究也显示,炎性肠病与IHD、外周动脉疾病等急性动脉事件相关,尤其是<55岁者风险最高。而且,疾病活动性也与风险相关。在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相关住院前后3个月,急性动脉事件风险分别升高74%和87%(Gut. 7月24日在线版)。

新发抑郁是冠心病患者最强死亡预测因子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诊断冠心病后任何时间出现的抑郁都是最强的死亡预测因子。校正多变量后,新发抑郁可使全因死亡风险翻倍。(Eur Heart J QualClin Outcomes. 7月26日在线版)

研究者表示,新发抑郁预测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的准确性高于任何随访事件,包括糖尿病、吸烟、性别、既往诊断高血压或抑郁。这些结果强调了冠心病患者持续筛查抑郁的必要性。

不过同期述评指出,虽然AHA也推荐心脏病患者进行常规抑郁筛查,但目前少有证据提示治疗抑郁能够带来生存获益。因此预防抑郁发作可能更为重要。

而该研究显示,与无抑郁的患者相比,新发抑郁患者更加年轻,且女性、糖尿病和既往诊断抑郁的比例更高,但较少存在心肌梗死。

该研究纳入24 137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平均随访8.9年,共有3646例患者诊断抑郁。

钠摄入量>3.7 g/d与不良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

美国研究发现,钠摄入量>3.7 g/d与不良心脏重构、收缩期应变及舒张期E值较差相关。(J Am Coll Cardiol. 2017,70:715)

研究显示,估算钠摄入量>3.7 g/d者左房及左室直径较大。

校正混杂因素后,估算钠摄入量>3.7 g/d与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及e’速度相关,但钠摄入量≤3.7 g/d与上述指标无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估算钠摄入量对纵向应变的间接影响分别有14%和19%归因于收缩压和血浆醛固酮;对e’速度的间接影响有20%归因于收缩压。

由此可见,钠摄入量较高对心血管具有不良影响,包括对心肌的直接作用。

研究纳入HyperGEN数据库中的2996例患者。

blob.png

国人开展的开滦研究又发现血压变化轨迹影响卒中风险

开滦总医院吴寿岭教授等研究发现,血压轨迹与卒中风险相关。而且,即使在正常范围内的血压升高轨迹也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Hypertension. 7月17日在线版)

研究显示,对于随访期间血压维持稳定的患者,血压水平越高,卒中风险越大。

校正混杂因素后,与血压始终正常者(<120 mmHg)相比,收缩压维持在175~179 mmHg者的颅内出血和脑梗死风险最高,分别增加11.4倍和4.07倍。

高血压前期的患者,虽然收缩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120~140 mmHg),但其颅内出血和脑梗死风险也增加,分别增加2.11倍和99%。

此外,与基线时血压较低(143 mmHg)但之后升高者相比,基线时血压较高(164 mmHg)但之后降低者的颅内出血(校正后HR分别为9.66与6.79)和脑梗死(3.61与3.45)风险更低。

研究还提示,随访期间血压波动幅度较大者的卒中风险也明显升高。与平均收缩压波动幅度<4.99 mmHg者相比,波动≥15.3 mmHg者的脑梗死风险增加72%,颅内出血风险增加1.29倍。

与收缩压类似,舒张压、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的变化轨迹也与颅内出血和脑梗死风险显著相关。

研究者认为,监测血压的变化轨迹可能是识别卒中高危人群的重要方法,并有助于卒中预防。

该研究纳入开滦研究中2006-2010年无卒中、心肌梗死及癌症的近8万例受试者,识别这4年期间的收缩压轨迹,并分析其与2010-2014年新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

体位性低血压或应在站立后1 min内评估

当前,体位性低血压诊断采用1996年美国神经病学会共识标准,定义为从仰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 min内收缩压下降≥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然而,美国学者近日研究称,在站立1 min内测得的血压下降,更能反映患者的头晕等不良事件风险,延迟测量则可能遗漏这些风险。(JAMA Intern Med. 7月24日在线版)

 研究显示,只有站起后第一次(平均时间为站起后28 s)测量的血压下降者发生头晕的风险增加49%。

校正混淆因素后,第一次测量值还与跌倒、骨折、晕厥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HR分别为1.22、1.16、1.4和1.36。

第二次测量值(平均时间为站起后53秒)与跌倒、交通事故最为相关,并与所有长期不良事件相关。

 而1 min之后测量的血压下降与眩晕等长期不良事件无关或关联不一致。

 研究者认为,应使用站立1 min内的血压下降作为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

不过,同期述评指出,临床医生应同时测量1 min和3 min的血压,因为有些患者血压下降可能会延迟。

 该研究纳入11 42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4岁,中位随访23年。

blob.png

-->

blob.png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程晓曙教授等发表的CSPPT研究最新结果显示,对于我国高血压患者,甘油三酯(TG)以及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HDL)比值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是保护因素。(Sci Rep. 2017,7:7014)

研究显示,在连续脂质水平变量模型中,TG和TG/HDL比值升高分别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18%和12%相关,而HDL升高与新发糖尿病风险降低21%相关。

研究对于不同脂质水平范畴的比较发现,TG≥1.70 mmol/L者较TG水平正常者的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35%;TG/HDL比值≥2.8者的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46%。而与低HDL者相比,高HDL者(男性≥1.0 mmol/L;女性≥1.3 mmol/L)的新发糖尿病风险降低18%。

研究还发现,在高TG者中,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677 CC和TT基因型相比,CT基因型者的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54%。

通常认为他汀类药物与更高的新发糖尿病风险相关,不过在该研究中,敏感性分析显示,他汀对新发糖尿病风险无影响。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研究特定人群相关,受饮食、生活方式、基因等因素影响。

研究者表示,对于我国高血压患者,控制TG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TG水平可通过饮食降低,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改善饮食并多运动,这可能有助于降低其新发糖尿病风险。

该研究纳入CSPPT研究中的14 864例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定义为研究结束时空腹血糖≥7.0 mmol/L,自报医生诊断糖尿病或自报随访期间使用降糖药物。

blob.png

炎性肠病患者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洪教授等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炎性肠病患者的缺血性心脏病(IHD)风险升高24.4%。(J Am Heart Assoc. 2017,6: e005892)

其中,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IHD风险分别升高24.3%和20.6%。

亚组分析显示,女性较男性炎性肠病患者的IHD风险更高,校正后RR分别为1.351和1.189;年轻患者(<50岁)较老年患者(>50岁)的IHD风险更高,校正后HR分别为1.354和1.265。此外,虽然病程<5年的患者的ihd风险升高(校正后rr=1.567),但在病程>5年的患者中未观察到这一关联。

不过,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评价抗炎药治疗能否改变炎性肠病患者的IHD风险,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

该分析共纳入10项队列研究。

此外,近日发表的一项纳入21万余例患者的法国队列研究也显示,炎性肠病与IHD、外周动脉疾病等急性动脉事件相关,尤其是<55岁者风险最高。而且,疾病活动性也与风险相关。在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相关住院前后3个月,急性动脉事件风险分别升高74%和87%(Gut. 7月24日在线版)。

新发抑郁是冠心病患者最强死亡预测因子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诊断冠心病后任何时间出现的抑郁都是最强的死亡预测因子。校正多变量后,新发抑郁可使全因死亡风险翻倍。(Eur Heart J QualClin Outcomes. 7月26日在线版)

研究者表示,新发抑郁预测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的准确性高于任何随访事件,包括糖尿病、吸烟、性别、既往诊断高血压或抑郁。这些结果强调了冠心病患者持续筛查抑郁的必要性。

不过同期述评指出,虽然AHA也推荐心脏病患者进行常规抑郁筛查,但目前少有证据提示治疗抑郁能够带来生存获益。因此预防抑郁发作可能更为重要。

而该研究显示,与无抑郁的患者相比,新发抑郁患者更加年轻,且女性、糖尿病和既往诊断抑郁的比例更高,但较少存在心肌梗死。

该研究纳入24 137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平均随访8.9年,共有3646例患者诊断抑郁。

钠摄入量>3.7 g/d与不良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

美国研究发现,钠摄入量>3.7 g/d与不良心脏重构、收缩期应变及舒张期E值较差相关。(J Am Coll Cardiol. 2017,70:715)

研究显示,估算钠摄入量>3.7 g/d者左房及左室直径较大。

校正混杂因素后,估算钠摄入量>3.7 g/d与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及e’速度相关,但钠摄入量≤3.7 g/d与上述指标无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估算钠摄入量对纵向应变的间接影响分别有14%和19%归因于收缩压和血浆醛固酮;对e’速度的间接影响有20%归因于收缩压。

由此可见,钠摄入量较高对心血管具有不良影响,包括对心肌的直接作用。

研究纳入HyperGEN数据库中的2996例患者。

blob.png

国人开展的开滦研究又发现血压变化轨迹影响卒中风险

开滦总医院吴寿岭教授等研究发现,血压轨迹与卒中风险相关。而且,即使在正常范围内的血压升高轨迹也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Hypertension. 7月17日在线版)

研究显示,对于随访期间血压维持稳定的患者,血压水平越高,卒中风险越大。

校正混杂因素后,与血压始终正常者(<120 mmHg)相比,收缩压维持在175~179 mmHg者的颅内出血和脑梗死风险最高,分别增加11.4倍和4.07倍。

高血压前期的患者,虽然收缩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120~140 mmHg),但其颅内出血和脑梗死风险也增加,分别增加2.11倍和99%。

此外,与基线时血压较低(143 mmHg)但之后升高者相比,基线时血压较高(164 mmHg)但之后降低者的颅内出血(校正后HR分别为9.66与6.79)和脑梗死(3.61与3.45)风险更低。

研究还提示,随访期间血压波动幅度较大者的卒中风险也明显升高。与平均收缩压波动幅度<4.99 mmHg者相比,波动≥15.3 mmHg者的脑梗死风险增加72%,颅内出血风险增加1.29倍。

与收缩压类似,舒张压、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的变化轨迹也与颅内出血和脑梗死风险显著相关。

研究者认为,监测血压的变化轨迹可能是识别卒中高危人群的重要方法,并有助于卒中预防。

该研究纳入开滦研究中2006-2010年无卒中、心肌梗死及癌症的近8万例受试者,识别这4年期间的收缩压轨迹,并分析其与2010-2014年新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

体位性低血压或应在站立后1 min内评估

当前,体位性低血压诊断采用1996年美国神经病学会共识标准,定义为从仰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 min内收缩压下降≥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然而,美国学者近日研究称,在站立1 min内测得的血压下降,更能反映患者的头晕等不良事件风险,延迟测量则可能遗漏这些风险。(JAMA Intern Med. 7月24日在线版)

 研究显示,只有站起后第一次(平均时间为站起后28 s)测量的血压下降者发生头晕的风险增加49%。

校正混淆因素后,第一次测量值还与跌倒、骨折、晕厥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HR分别为1.22、1.16、1.4和1.36。

第二次测量值(平均时间为站起后53秒)与跌倒、交通事故最为相关,并与所有长期不良事件相关。

 而1 min之后测量的血压下降与眩晕等长期不良事件无关或关联不一致。

 研究者认为,应使用站立1 min内的血压下降作为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

不过,同期述评指出,临床医生应同时测量1 min和3 min的血压,因为有些患者血压下降可能会延迟。

 该研究纳入11 42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4岁,中位随访23年。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