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主任,接到紧急通知,我省某地发现一例疑似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我院作为省级定点医院需要派人前去指导救治。你经验丰富,能否前往?”
一天下午4点左右,山东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文青突然接到院领导电话。虽然一天下来的工作已经让他略感疲惫,但此时,他还是为之精神一振,“没问题,我马上动身!”
孙文青立即拿出手机订票,随后拎起平时准备好的行李包打车直奔火车站。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在晚上10点到达了目的地。他一溜小跑出了站,坐上医院派来的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房。顾不上休息,孙文青马上对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患者已出现多种并发症,面临全身器官衰竭的危险。
对此,他果断调整了原有的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接上人工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患者急促的呼吸逐渐平稳下来,身体检测指数也慢慢回归了正常,直到这时,孙文青和所有医护人员才算松了口气,与当地医生交接完毕后已是凌晨1点。
孙文青简单地吃了点“晚饭”,第二天早上7点半,他又准时来到患者床前。
这些好像打仗一样的场景,是孙文青和他重症医学科同事日常工作的寻常一幕。
曾经,孙文青刚从上海进修回来,第二天即奔赴抗击“非典”的第一线;重症医学科、综合内科、东院急诊科副主任孙莹刚从美国学习归来,第二天就加入到对H7N9患者的救治工作中;2010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现任呼吸监护病房医疗专业组组长的刘春利医生已经下了白班,但他顾不上回家,又加入到一例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几个小时的置管操作需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从病房出来的那一刻,他瘫坐在地,窗外鞭炮阵阵,回家的道路上已空无一人。“到家已是凌晨,饭菜摆满了一桌却无人动筷,家人都在等着我……”说到这儿,刘春利医生的眼睛里饱含热泪。他说,虽然辛苦,但我们肩负挽救患者生命的重任,我很自豪。
“重症医学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每一次救治的成功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孙文青强调。面对每一次的紧急驰援、危重救治,他们都竭尽全力,无私奉献,甘之如饴,那些平时早已准备好的、可以随时拎走的行李包就是见证。
曾经,科里收治了一位全身只有眼球能动的脊髓炎患者,家人几乎已经放弃抢救,要求撤掉呼吸机。面对这样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孙文青及其团队却决定“再试一试”!他们轮流为患者捏“皮球”(简易球囊面罩通气),1分钟平均16~20次,而这样一捏就是3天,直到患者奇迹般恢复了自主呼吸。4个人,3个昼夜,72小时无间断操作,这支团队对待每一位危重患者都饱含着亲情般温暖,他们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