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11-02 总第52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11-02 总第523期
返回上层

总第523期

发布时间:2017-11-02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胸痛中心:与死神赛跑 为生命接力

发布时间:2017-11-02来源:《医师报》作者: 特约通讯员 江丽波 医师报记者 张广有  阅读: 78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简称哈市一院)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CCU)病房兼胸痛中心主任赵永伟教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哈尔滨市卫生系统首家拥有CCU的胸痛中心,哈市一院胸痛中心率先开展心脏起搏器、射频消融、冠状动脉旋磨术等先进技术,在救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急性复杂重症心脏病方面,充分体现“专家、专业、专治”的诊疗优势。成立一年多来,哈市一院胸痛中心凭借全新的管理理念、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及规范化的胸痛区域救治体系,成功救治急重症胸痛患者240余例,患者进入医院到球囊扩张时间(D-to-B时间)平均58分钟,明显低于国家胸痛中心要求的90分钟,切实降低了哈尔滨地区胸痛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不仅如此,该院胸痛中心还依托哈市一院在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先发优势,积极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构建胸痛中心区域救治体系,实现急性胸痛的院前急救、院内诊治的“绿色通道”——“不挂号、缓收费、后办理入院手续”的前提下直达心导管室开通血管的无缝链接,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从发病到救治的时间,为急性胸痛患者赢得这场“与死神赛跑,为生命接力”的生死之战。


与死神赛跑:D to B时间仅为31分钟

对于普通人来讲,31分钟也就是玩一局游戏或者听几首音乐的时间,但对于哈市一院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来讲,这段时间足以将一名急性胸痛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8月7日夜晚,一辆120救护车运载着一名急性胸痛患者赶往哈市一院。在路上,急诊医生将患者的病情资料和心电图远程传输至哈市一院胸痛中心:葛某,男,62岁,2006年因“前间壁心梗、冠脉多支病变”行支架植入术,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胸闷伴大汗。胸痛中心值班医师立即做出判断并给出诊疗预案:该患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明确,因患者病情危重,建议“双绕行”:绕行急诊、绕行CCU直达导管室,立即开通闭塞血管,尽可能快的挽救心肌细胞。

可是,患者及家属拒绝接受手术,要求先到急诊就诊。胸痛中心值班医师听闻消息后并没有放弃,先行到急诊等待患者。患者送达急诊时突然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呼吸心跳骤停!胸痛中心值班医师临危不乱,立即指挥现场医护人员实施胸外按压、电除颤等抢救措施,经医护人员及时抢救,患者2分钟后意识恢复。医生再次与家属进行沟通手术的必要性,征得家属同意手术。

本着“先救人、后付费”的原则,在未办理入院手续的情况下,胸痛中心直接将患者送达心导管介入室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给予右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迅速开通闭塞血管,恢复了心肌的血供。术后,葛先生的家人连连称赞胸痛中心便捷、高效的急救流程:“幸亏有胸痛中心,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赵永伟主任表示,此次成功抢救从接诊、转运、监护、急救和急诊介入手术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胸痛中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理念。虽然因患者及家属最初对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的不理解而拒绝手术,且突发心脏骤停事件,对整个救治过程造成延误,但“D-to-B”时间仅为31分钟,远远小于国际上要求的90分钟。据赵永伟主任介绍,“D-to-B”31分钟还不是哈市一院最快的,市一院“D-to-B”的最快纪录是21分钟。这充分证明哈市一院胸痛中心具有高超的处置突发事件和急重症胸痛的救治能力。

赵永伟主任强调,这些成功得益于哈市一院胸痛中心始终坚持“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对每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积极救治,使得院前、院内和院外的救治实现无缝链接,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手术备好”,这是胸痛中心与生命赛跑的关键。


为生命续航:以最高标准打造“救心高速公路”

急性胸痛是心内科常见的症状,涉及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多种疾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病情凶险,病死率非常高。因此,“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及时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至关重要。

赵永伟主任介绍,胸痛中心成立后,患者在首次医疗救治中便可获得初步治疗,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入院后可绕过多个环节直接进入手术室,最大程度地争取了抢救时间。我们的目标是以最高标准为打造覆盖哈尔滨市的“救心高速公路”。

为此,哈市一院不遗余力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先进设备等来支持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在资金方面,为保证对胸痛患者的救治,哈市一院专门设立了胸痛账户,先期注入50万元资金用于急性发病急需救治的胸痛患者;在人才方面,病房和中心配备了取得原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资质、心律失常起搏电生理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生团队;在设备方面,中心拥有进口多参数中央监护系统、进口呼吸机、主动脉内气囊反博泵、临时起搏器、心肌酶学标志物检测仪、电子喉镜、多功能排痰雾化吸引器、凝血功能监测仪等价值2000多万的高端仪器设备;在技术培训方面,为了提高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胸痛中心精心制作了一系列课件,每周一、三、五早上授课。这些举措让整个团队对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不断提高。此外,胸痛中心还对接CCU病区,具备开展快速检测、床边检查、床边治疗等快速诊疗能力,为大批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梗后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重症心脏病患者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保障,为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续航。 

据悉,自2016年6月份成立以来,胸痛中心实行全天24小时工作制,并联合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胸心血管外科、影像科、检验科、120急救系统及部分基层医院的集体力量,不断完善急性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建设,开辟急救通道,保证胸痛患者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治疗。对于基层医院及120急救医生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直接转入该院导管室行急诊介入治疗,避免急性心梗患者院前、院内的救治延迟问题,使本区域内急性胸痛的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


胸痛医联体:“互联网+”构建胸痛区域急救网络

胸痛中心只靠一家医院是做不到快速救治的。必须与基层医院密切配合,把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救治联成一张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急性胸痛最有效、最迅速的救治。

胸痛中心依托哈市一院在互联网医院、医联体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哈尔滨市及周边10余家基层医院组成了胸痛区域急救网络,将院前、院内、院外的救治无缝衔接,形成了一个集“精准筛查、快速转运、高效救治”三位一体的胸痛区域急救体系。

目前,哈市一院胸痛中心实行24小时实时远程会诊制度,通过互联网+医疗,社区全科医生在基层医院做个心电图就可以实时传输到市一院,及时获得哈市一院胸痛中心对胸痛患者的诊治指导意见。对于胸痛急危重症患者,还可以通过该网络实现上下级医院的快速转运和及时救治。未来该网络有望覆盖黑龙江省近1/3人口,使得县、乡、村的胸痛患者都可以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化诊疗,为急危重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的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成功率。

刚刚闭幕的“十九大”把“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写入健康中国战略中。当前,我国各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局面短期内仍将存在,胸痛中心的出现,打破了区域壁垒和医院等级限制,使得一线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直接与患者家门口的基层医院对接和资源共享。我们有理由相信哈市一院胸痛中心一定能够辐射更多的区域,让更多的胸痛患者获益。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