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原创研究
从跟着国外走,到如今国人研究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可敬的专家们无惧困难,潜心研究,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挑战前沿,为疾病的诊治带来全新突破。他们奔跑在医学创新的路上,必将行得更远,他们要在世界唱响中国声音!
陈孝平院士牵头:我国 39 家中心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槐耳大幅降低肝癌术后复发风险
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牵头,全国 39 家三甲医院共同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药用真菌槐耳制成的中药槐耳颗粒可显著降低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33%,有望填补肝癌缺乏有效辅助疗法的空白。(Gut.5月25日在线版)
研究纳入2011-2014 年间1044例接受肝癌根治术的术后患者,按 2:1的比例分别口服槐耳颗粒治疗和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37.6%和50.9%,试验组无进展生存期为75.5周,对照组为68.5周,较对照组延长33%。
《医师报》采访了参与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及致力于肝癌诊疗和科研工作的专家50余位,进行了6次探寻槐耳颗粒循证医学之路的系列报道。
陈孝平院士分享了研究背后的故事,并将此次研究成果视为一次“阶段性胜利”,期望未来能够开展更多机制研究。采访专家也表示,这是在肝癌领域进行的众多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中唯一取得阳性结果的抗肿瘤中药,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为预防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医师报》6月28日第6版,8月9日至11月8日6次系列报道)
Lancet Oncol刊发黄晓军课题组研究成果
“不输液、不化疗”治愈白血病
2018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团队在《Lancet Oncol》发表 “口服砷剂和维甲酸治疗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Ⅲ期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成果,证实“不输液、不化疗”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非高危APL治疗新时代提供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此前,黄晓军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前瞻临床试验证实口服砷剂和静脉砷剂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通过不要传统的化疗药物、不输液、缓解后不用再住院的创新性小样本前瞻队列,在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为进一步证实这种创新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黄晓军牵头全国14个中心开展的多中心、非劣效、开放性、随机对照的3期临床试验(ChiCTR-TRC-13004054)。
试验入组109例成年非高危组APL患者,2:1随机至“口服组”(口服砷剂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和“静脉组”(静脉砷剂联合全反式维甲酸)进行诱导和巩固治疗。“口服组”2年无事件生存率97%,“静脉组”为94%,证实了“口服组”疗效并不劣于“静脉组”;全口服药物方案可以治愈非高危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无需常规化疗。
上述成果在国际上为“不输液、不化疗、仅用两个口服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提供了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Lancet Oncology.2018,19:871)
JAMA刊发李进、秦叔逵教授领衔FRESCO研究
晚期结肠癌三线治疗的中国探索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发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秦叔逵教授领衔的呋喹替尼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双盲、全国Ⅲ期临床试验(FRESCO研究)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呋喹替尼疗效确切,生存获益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且安全性良好。(JAMA.6月26日在线版)
FRESCO研究完全达到了试验预设的所有研究终点和预期目标,即呋喹替尼联合最佳支持对比安慰剂联合最佳支持,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9.30与6.57 个月 (HR=0.6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3.71与1.84个月(HR=0.26);总的客观反应率(ORR)分别为 4.7%与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2.2%与12.3%。(《医师报》7月5日第20版)
9月10日,JCO刊发秦叔逵、李进领衔TAILOR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采用FOLFOX 4方案化疗相比,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 4的一线治疗显著延长RAS野生型mCRC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总生存期和总缓解率。同时,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4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转移性结直肠癌方案“一锤定音”。(J Clin Oncol. 9月10日在线版)
JAMA刊发王拥军教授团队卒中医疗质控研究
中国卒中质量提升的循证依据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质控团队开展的“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技术研究”通过多重质量改进干预工具和质量反馈技术,实现了脑卒中患者医疗质量综合指标提升3.4%,1年新发血管事件下降2.7%,1年致残率下降2.0%。(JAMA.6月29日在线版)
研究入选中国40家公立医院共48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随访1年。其中20家医院2400例患者实施质量改进干预,20家医院2400例患者常规登记。
主要终点是9项急性缺血性卒中质量指标的依从性。次要终点包括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长期结局。
结果发现,干预组医务人员可坚持88.2%的质量指标,而对照组为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出院时的糖尿病药物治疗,两组间各项质量指标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述评指出,亚洲国家卒中发病率高、负担重,但卒中治疗需包括成像设备在内的新技术,还需卒中单元和康复单位,所有这些都可能过于昂贵,因此证据和实践间差距较大。(《医师报》7月5日第6版)
Diabetes Care刊发贾伟平教授团队研究
评价血糖控制新指标
近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评估目标范围时间百分比(TIR)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患病率有关,提示TIR或可成为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的新指标。(Diabetes Care.2018,41:2370)
研究纳入32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780例(23.9%)患者存在DR。进一步分析发现,轻度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NPDR)、中度NPDR、影响视力的视网膜病变(VTDR)的患病率分别为10.9%、6.1%和6.9%。
各严重程度的DR患病率随TIR四分位数的升高而降低。DR的严重程度与TIR四分位数呈负相关。在校正包含HbA1c在内的变量后,TIR与不同严重程度的DR显著相关。
“研究提示,TIR可成为评价血糖控制的新指标,也为TIR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证据。(《医师报》11月22日第10版)
Lancet Oncol发表张力教授主导
全球最大样本量鼻咽癌免疫研究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主导的全球样本量最大的鼻咽癌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单药及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对鼻咽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非常显著的疗效。(Lancet Oncology.9月10号在线版)
结果显示,患者总体有效率为 34%,疾病控制率为 59%。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达 5.6 个月。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引起的≥ 3 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联合治疗组,总体有效率达 91%,疾病控制率高达100%,中位起效时间为 1.6 个月。经过中位10.2 个月的随访,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未达到6 个月及12 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 86% 和 61%。联合化疗组的毒性以化疗毒性为主,基本可管控。
该研究中,张力教授团队系统探索了卡瑞利珠单抗在一线治疗失败后的复发及转移鼻咽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开创性探索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顺铂、吉西他滨方案一线治疗复发及转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医师报》9月20日第6版)
JACC刊发陈绍良等ULTIMATE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都应在影像指导下放支架
2018年12月,JACC刊发了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等ULTIMATE研究结果,所有患者都应在药物洗脱支架(DES)指导下进行支架置入。研究曾在2018年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
之前有研究发现,在复杂病变,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高危患者中,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的DES置入有获益,而该研究则证实,所有患者在IVUS指导下放支架都有益处。
研究于2014年启动,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448例拟接受DES置入的患者,按1:1随机分至接受血管造影组和IVUS指导组。
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年时靶血管失败(TVF),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梗(TV-MI)和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TVR)。
随访1年结果显示,60例(4.2%)患者出现靶血管失败(TVF),与血管造影组相比,IVUS组的靶血管失败率显著较低(HR=0.530,95%CI:0.312-0.901; P=0.019)。
IVUS组中,53%的患者符合预先设定的支架置入满意标准,这些患者术后12月TVF为1.6%,而未达到所有最佳IVUS标准的患者为4.4%(HR=0.349,95%CI:0.14~0.90,P=0.029)。
同期述评指出,随着循证证据的积累,欧洲心脏血运重建指南已将IVUS指导PCI的推荐等级从Ⅱb更新为Ⅱa类推荐。ULTIMATE研究为将IVUS指导应用于所有PCI患者进行了有益探索。(JACC.2018,72,3126)
China PEACE系列研究
我国最大规模冠心病诊疗现状“摸底调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立新团队China PEACE 研究于2012年启动,主要目的是反映我国城乡和地域间冠心病救治实际状况,为适合国情的疾病防治政策方针、行业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等的科学制定提供可靠、客观的数据。2018年,一系列China PEACE研究结果陆续出炉。
关注冠脉狭窄程度判读的准确性 China PEACE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狭窄冠脉,与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冠脉造影(QCA)结果相比,临床医生通过目测判读(PVA)倾向于高估冠脉的狭窄程度,且医院间及医生间判读差异大。(JAMA Intern Med. 1月16日在线版,《医师报》1月25日第5版)
我国心梗患者从症状发生到入院平均4 h China PEACE前瞻性心梗研究结果提示,我国急性心梗患者从症状发生到入院的平均时间为4 h,而且29%患者超过6 h。(Eur Heart J Qual Care Clin Outcomes. 6月7日在线版,《医师报》6月21日第8版)
体质指数(BMI)与血压呈正相关 中美学者对China PEACE研究170万余人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体质指数(BMI)与血压呈正相关。(JAMA Network Open. 2018,1:e181271)
研究发现,在不服用降压药物的亚组中,95%的患者BMI每增加1个单位,血压升高0.8~1.7 mmHg,这种相关性在服用降压药物的亚组中大大减弱。(《医师报》8月23日第9版)
我国半数心梗患者1年内未重返工作 重返工作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China PEACE研究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近一半AMI住院患者在12个月内没有重返工作岗位。(JAMA Netw Open. 2018;1:e184831)
研究者认为,我国AMI患者重返工作比例低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我国心脏康复的可及性较低,康复质量也普遍较差;第二,我国的退休政策是基于年龄,退休政策对患者主动重返工作岗位有负面影响。第三,中国工作时间长、无加班费的情况普遍,也会阻碍患者病后重返工作。(《医师报》12月6日第5版)
宁光院士主导MMC项目启动
中国患者实现 “一站式诊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主导的 “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项目启动建设1年来,全国已有200余家医院的代谢中心陆续启动,收治患者总数已逾万例。
到2018底还将有超过100家代谢中心即将启动。这在内分泌代谢疾病的防治工作方面真正发挥了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
同时项目推出“瑞宁知糖”糖尿病风险评估方案的初衷,是将专业医学知识、临床经验总结与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建立糖尿病风险有效评估方案。
只要输入年龄、身高、体重、家族史等简单信息,就能预测了解自己未来3年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并得到个体化建议方案,一旦发现高危人群或已患糖尿病但不知晓的人群就会建议其尽快到代谢中心这样的专科门诊接受进一步诊治。
MMC将成为真正惠民、利民的工作,努力实现“让患者无忧,让医生专注,让医院高效,让政府减负”的梦想。
MMC除了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全程化管理”的优质医疗服务外,还通过采集患者诊疗大数据,建立风险预判模型和糖尿病医学资料库,最终形成高水平医学论著,绘制“中国糖尿病智能地图”。(J Diabetes.10月3日在线版,《医师报》7月28日第9版)
Circulation刊发唐熠达教授CREATIVE研究结果
“新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2018年2月,《循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唐熠达教授牵头的CREATIVE研究结果,该研究完全由我国学者自行设计和完成。(Circulation. 2月2日在线版)
研究发现,对于冠脉介入后氯吡格雷低反应者,给予 “常规三联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策略,在随访18个月后均可改善转归且安全。而“加倍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策略有获益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唐熠达教授指出,CREATIVE研究结果对临床制定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应用血小板功能监测来判断氯吡格雷低反应,有助于改善高危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预后,其次联合西洛他唑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更为有效安全。
该研究为非盲、随机对照、头对头、单中心临床试验。分为标准治疗(362例,氯吡格雷75 mg,qd+阿司匹林100 mg,qd),双联优化抗血小板治疗(359例,氯吡格雷150 mg ,qd+阿司匹林100 mg ,qd)和三联治疗(355例,氯吡格雷75 mg,qd+阿司匹林+西洛他唑100 mg,bid)。其中,MA(ADP)>47 mm且ADP<50%定义为氯吡格雷低反应。(《医师报》2月8日 第14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杨一红:急诊科院前院内衔接 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 | 高端访谈
急救的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我们要用科技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2025-05-13 -
new潘曙明教授:完善法律 保障医患共同权益 | 高端访谈
潘曙明教授深入剖析了急诊医学面临的伦理法律挑战及学科未来发展路径。
2025-05-13 -
new燕宪亮教授: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 高端访谈
燕宪亮教授深入剖析当前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
2025-05-13 -
new【现场直击】又一例!视频急救指导成功!
2025-05-12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