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创新技术和管理 把健康写在中国大地上

时间:2022-08-23 16:12:29来源:未知作者:王璐 阅读: 75772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 王璐)“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否真的能反映如今医生的工作?上医治国,很多优秀的医生除了治病救人外,常常也承担起了学会的主任委员、医院的院长、科普传播员的工作,如何运用手中的学会资源、管理资源,把知识传递给各级医生,传递给各地患者,提高我们整体的医疗水平,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的发展?8月19日第五个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听听医生自己的故事。

 创新赋能  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

“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关键词,而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创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教授感叹道,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又是一名心血管和急诊急救的医生,他深切感受国家的快速发展,带动医疗卫生行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image.png

陈院长以医院急诊急救的创新发展为例,介绍了科技创新对急诊急救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获益。急诊科是医院前沿阵地和重要关口,如何在危重症时期把患者生命保住,同时又能保护好脏器功能,减少“下游”各种脏器损伤和衰竭,是急诊科的重要使命。齐鲁医院联合多家单位正在加快推动国家“5G+急诊救治”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呼叫即急救、上车即入院、急诊即会诊”的理念,让患者在第一时间连接社区、院前、急诊科和院内各科室,形成系统性一体化标准化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快速转运方面,既往院前转运主要依靠救护车,近年来院前急救车配备、人员和设备等有所增加,同时根据人民健康需要、我国地域广阔特点等,直升飞机、无人机逐步应用到急诊救治中来,为院内院前高效无缝对接提供支持。

2017年,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批准急诊医学学科牵头组建我国急危重症救治大平台,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实现在院内就可以了解院前即将到来患者的基本信息,通过后台院内会诊指导院前开展救助工作和转移途中患者的评估和抢救等,从而提高整体的救治效率。

 预防心脏猝死  “救”在身边

心脏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占整个心血管病死亡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心脏猝死尤其是青年人发生心脏猝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华伟教授介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心脏猝死发生率是41.8/10万,以人口总数推算,我国每年有54万人、平均每天有1500人死于心脏猝死。

image.png

“心脏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是恶性室颤,一旦发生,抢救成功率非常低。”华教授介绍,“黄金4分钟”即患者一旦发生室颤倒地后,应在4分钟内进行抢救,存活率可在50%以上;如果超过4分钟再进行抢救,即便抢救成功,对大脑也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因此,需在全社会建立急救体系,培养广大社会人员进行心肺复苏能力。此外,目前我国已在机场、地铁、商场等很多的公共场所都配备了自动除颤器,以便及时抢救所用。

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就是冠心病,其次是心力衰竭、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在人群中,对于冠心病、心衰患者及时筛查和干预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措施。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红十字会发起了全国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巡讲,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心脏猝死综合防治的认识及诊疗能力,及时干预高危患者,拯救患者生命。

医师节之际,华教授呼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预防心脏猝死,“救”在身边。

 行医路 不忘初心

衡水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崔朝教授回顾了其从医30多年,多次临危受命,经历的一系列与呼吸、重症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表示,像张孝骞、林巧稚等“大医”一样,成为一个纯粹的好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

image.png

回忆2003年非典时,衡水有一例孕妇感染者病情危重,崔教授向上级申请临时购买无创呼吸机救治患者,此后他更加明白了临床技术的重要性。2009年甲流期间,崔教授发现并接诊河北省首例重症甲流孕妇,患者病情危急却有极强的求生欲,触动了崔教授,让他明白医学常常是安慰,患者还需要心灵上的支持。

2016年崔教授发现并成功救治河北省首例重症H7N9禽流感。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崔教授曾自行驾车日夜奔波在衡水市所有新冠疫情发生的县市区,400多次学术交流,涉及会诊、答复、技术指导,治愈率高达100%。他担任首批衡水援石重症医疗队队长与华西医院共同接管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重症ICU,为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

崔教授表示,重症医学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他永远追求的梦想和初心。“如今ECMO、床旁血滤、机械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设备的发展,为挽救患者生命带来了更多助力。我也将继续和全国同道一起,不忘初心,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竭尽所能。”

聚焦十年医疗变迁  展望健康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事业高速发展,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导向更加突出,在医疗、医保、医药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切实可见的成绩。在“健康中国你我同行”北京专列海报故事专场上,《医师报》邀请了医疗领域相关精英来到现场,他们将作为我国医疗事业10年成长过程的见证者和建设者,讲述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变迁。

期待DRG付费进一步促进医疗价值体现  首科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教授介绍,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药品零加成,让药品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回归其原本的属性;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使百姓能在药品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享受更加低廉的价格。“如果说带量采购解决的是存量的问题,那么国家谈判药品准入医保目录就是解决的就是增量的问题,通过国家出面协调,达到既给企业留有持续发展和盈利的空间,又能保证老百姓用药的可及性。”张兰教授还表示,疾病诊断相关组(DRG)付费改革,是近年又一医保控费的核心手段,能进一步促进医疗价值提现,未来发展也令人期待。


诊疗方式的革新让肿瘤有望被当作慢病管理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血管以及肿瘤相关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王燕教授介绍,近年来我国在肿瘤诊疗,尤其是肺癌诊疗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1)完善检测手段,从基因组、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多方面入手,助力肿瘤复发转移的监测;此外,注重低剂量螺旋CT等助力癌症早筛的技术推广与人员培训。(2)研发创新药物,针对多个靶点拓展诊疗方案。王燕教授介绍,自从有了靶向和免疫治疗,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临床医生也更有信心实现将肿瘤当作慢病管理的目标。即便是晚期肿瘤患者,其5年生存率也会有很大的进步。(3)提倡综合治疗,有效结合手术、放化疗以及各类新辅助治疗策略。(4)战线前移,提倡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来加强一级预防。


临床麻醉技术在不断创新   麻醉作为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为外科手术的进步与发展保驾,也为生命维护和美好生活护航,而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日臻完善,麻醉安全大大提升,麻醉相关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丁彦玲教授介绍,作为麻醉事业发展的缩影,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从10年前的年手术量不足1万、手术室外麻醉几百例分别上升至如今的近4万和2万多例,而伴随着这些数字变化的,是临床麻醉医生理念的更新以及麻醉技术的不断创新。同时丁彦玲教授也指出,目前麻醉学科也面临着麻醉医生人数相对不足、工作量相对较大、基层医院麻醉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现实问题。


医药企业与医师携手共筑健康中国梦     临床诊疗技术的提升,离不开医药科技企业的投入与创新。在圆桌讨论环节,波士顿科学中国区副总裁徐萍女士也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思考:(1)从开大刀到小切口,再到如今的微创介入,创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医疗本身的伤害,而这也是包括相关企业在内的所有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心愿;(2)随着国家大量采购的落地,医疗可负担性逐渐被实现,但要想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医疗服务水准的同质化,就要加强医疗专业化培训,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质量;(3)医药企业应当与临床医生携手,团结社会一切力量,围绕患者这一中心,共同助力健康中国梦。徐萍女士表示,期待通过“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北上广杭四城地铁联动主题公益活动,让城市拥有更多的温度,使患者了解到最好的医生团队。


医疗事业发展带动企业不断升级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市场部经理刘斌先生表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提升:(1)20世纪90年代,进口医疗设备价格相对昂贵,此时迈瑞公司挺身而出,主攻自主创新,结合本土生产制造优势,助力完成了中国国产医疗设备从无到有的转变。(2)2000年后,公司开始拓展海外市场,整合全球先进医疗技术,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医疗装备的研发技术和实力,在技术和品类上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3)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和实施,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医院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词,迈瑞医疗再次趁势而上,加强传统医疗设备和5G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符合中国新时代医疗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产品和方案,助力健康中国。


责任编辑:王璐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