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坤委员:AI赋能健康管理,高效助力慢病对因防治,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 两会医声
内容摘要
面对传统健康管理模式的困境与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基于人工智能(AI)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刻不容缓,如何应该以“AI个人健康管理APP”为核心载体,通过与医保个人健康账户关联,构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普惠可及的全民健康管理平台?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教授强调,该平台应利用AI技术成熟应用的优势,提供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务,大幅提升医疗健康服务的便捷性与服务效率。
姚树坤教授
对因防治是最理想、最有效
当前,中国医疗健康体系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压力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攀升。很多慢性疾病属于共患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姚树坤指出,避免危险因素就可有效预防,去除危险因素就可使多种共患病同时长期缓解,即恢复健康,不需服药。去除危险因素是这些慢病的对因防治,而对因防治是最理想、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防治策略,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实现。近年来公众对高质量、便捷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唯一解决之道就是抓好全面健康管理,防治融合,共筑全民健康保障新体系。
AI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可重构全生命周期
“随着deepseek的上线,AI技术的成熟,为破解健康管理困境提供了革命性创新方案。”姚树坤认为,AI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将带来效率跃升、普惠可及、成本重构三大突破性价值,为构建全球领先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创造战略机遇窗口。AI健康助手可以嵌入社区、职场、家庭、个人生活,构建全场景服务模式,高效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上海“AI健康社区”试点表明,居民体检参与率从32%提升至78%,体现了AI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和可及性的巨大潜力。
AI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可重构全生命周期、“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链条健康服务新模式。从微型化、可穿戴、多参数生命指标的监测、传输,到膳食、运动、心理调适的智能化全天候警示与及时性针对性指导和行为矫正;同时AI健康管理可将个体健康信息转化为持续优化的健康大数据模型,不仅提升健康管理的质量、效率与可及性,更创造全民参与的主动健康模式,这种刚需场景的突破将反向推动智能化传感、识别、处理等底层技术及算法逻辑的进化,形成AI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闭环,为中国在全球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中赢得领先地位,并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做出突出贡献。
AI赋能慢病对因防治五大建议
为了推动AI赋能慢病对因防治,姚树坤委员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应从顶层设计、战略先行。将“AI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规划中,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责任分工,为全面推广AI健康管理提供顶层政策支撑。
第二,应多方协同、共建生态。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协同的AI健康生态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科技企业、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整合微型化、可穿戴、多生理参数监测仪器和全方位生活方式监测与指导的软硬件系统,通过构建结构化、格式化、定量化数据平台,推动AI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第三,需试点先行、稳步推广。组织有工作基础的高校、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AI全民健康管理”试点,验证模式可行性,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全国推广应用。
第四,加强监管、保障安全。在加快推进AI健康管理应用的同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AI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安全、可信、可持续发展。
第五,持续投入、创新驱动。加大对AI健康管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的投入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为AI健康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向积极的“健康塑造”
通过AI健康管理的推广应用,从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向积极的"健康塑造" ,从对抗疾病的战场转变为守护健康的生态体系。姚树坤委员希望,争取到2035年,实现以下三大目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30% ;健康管理服务成本降低50% ;国民健康素养达标率提升至50%,形成"全人群、全周期、全要素"的智能健康保障体系,为实现人类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现场直击】“别慌,跟我做”——6个月婴儿憋气命悬一线 天津120调度员“云守护”化险为夷
2025-05-21 -
new首位互联网退休医生与30秒接诊时代的双向奔赴 | 医者故事
2025-05-20 -
new杨一红:急诊科院前院内衔接 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 | 高端访谈
急救的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我们要用科技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2025-05-13 -
new潘曙明教授:完善法律 保障医患共同权益 | 高端访谈
潘曙明教授深入剖析了急诊医学面临的伦理法律挑战及学科未来发展路径。
2025-05-13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