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切得干净"更要"活得漂亮",河南省人民医院于洋为乳腺癌患者重塑美丽人生 |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5-09-02 09:56:46来源:医师报作者:王丽娜 阅读: 890

“于医生,我后悔了,我的乳房没了……”

一位刚做完乳腺癌全切手术的年轻女孩,在换药时看到自己平坦的胸部,在床上嚎啕大哭。这一幕,像一根针扎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于洋的心里。

从医十余年,他手中的手术刀,追求的不仅是切除病灶,更是雕刻生活的希望。被患者亲切称为“最懂女人的男医生”的他,坚持的“术前谈话要说四遍”的原则,一次次顶住压力,只为守护患者内心真正的选择,让准妈妈、爱美的姑娘、追求自信的男性们,在战胜病魔的同时,依然能美丽自信地生活。

从微创冠军到腔镜先锋,他不断追求切口更小,从临床专家到科普达人,他用自己的技术与温度,重新定义了“乳腺癌治疗”的含义——治疗的是疾病,治愈的是人生。

微信图片_20250902095519.jpg


用微创技术改写乳腺癌治疗

2009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的于洋曾认为乳腺外科“技术简单”——在当时的主流外科教材中,这一领域仅占寥寥十数页。直到他发现一本近1500页的《乳腺病学》,厚度甚至超过了《外科学》全书,他才意识到这个看似狭窄的专业,实则博大精深,涵盖肿瘤预防、筛查、诊治、患者身心康复与美学重建等多重挑战,“真正要做好并不容易”。

怀着这份敬畏,他毅然投身乳腺外科,并不断精进技艺。2019年,他迎来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全国微创手术比赛中,他凭借一套从消毒铺巾到标本展示完整无误的微创旋切手术视频,拿下了全国冠军。

“这是一种在B超引导下,通过一个小切口,就能切掉多个良性肿块,并通过负压将肿块吸出的技术。”于洋介绍,这项技术最初用于恶性肿瘤的活检,是中国医生发现它能用于良性肿瘤切除,并大力推广,“伤口小、恢复快,还能满足美观需求,很快被患者接受。”

获得冠军后,于洋发现很多地方开始请他去指导开展这项技术。技术好学,精髓难悟。于洋在推广这项技术时,总结出许多操作要点:“先小后大、先良后恶、先远后近……”这些朗朗上口的原则,被于洋制作成PPT,融入到技术推广中。让他欣喜的是,在他此后多年做比赛评委时,很多学员的操作,都融入了他的理念。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B超引导时使用碘伏替代传统耦合剂,可以“一物三用”,既能消毒也能定位、耦合。他的很多心得甚至被写进了《中国微创旋切操作指南》。这一全国性微创旋切的纲领性文件,并发症防治一章,也是由于洋执笔。

一项技术的成功没有让他停下脚步。2021年,他遇到了另一项关键的微创技术——乳腔镜下腋窝入路乳房重建术。

“乳腺癌根治术后,整个乳房的外形是缺失的,大部分女性难以接受。”于洋说,他接诊过太多患者哭诉:“我不愿意切乳房,我希望它还在。”

一位30岁不到的姑娘确诊乳腺癌,条件不符合保乳,需要全切。于洋反复跟她沟通了四遍,建议她采用一种既保安全又保美观的方案:保留乳头乳晕,切除腺体后放入假体,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外形对称。

他如此坚持,并非主观偏好,而是有坚实的科学依据。2018年,《亚洲外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明确证实: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切除术,与传统全切手术相比,在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上没有差异。于洋相信,医学的进步理应让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能保住尊严与美丽。

然而,患者的家庭却陷入了传统的认知桎梏。“每一次,她和家人都拒绝。家人认为‘一切了之’最干净、最安全。”于洋回忆。直到手术当天早上,他再次确认,全家依然坚持全切。

结果,术后第二天,女孩看到自己平坦的胸部,崩溃大哭。“我才知道,她内心并不想切,是家人反复劝说,她妥协了。”这件事对于洋触动极大,也让他非常自责,希望当初的自己能再坚持一下。

“乳房是一个美学器官,美学功能会伴随女性一生。即使90岁也依然希望自己乳房外形完整。医生是一半站在门内一半站在门外的人,我见过太多后悔,所以不愿让患者留下遗憾。”

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并推广腔镜手术——切口隐藏在腋窝,术后外观几乎无痕,再通过切口放入假体,支撑起乳房外形,几乎看不出是乳腺癌术后患者。从2021年到现在,于洋用这项技术帮助了上百位患者。“患者的满意度非常高,毕竟乳房外形还在,对她们心理的影响就相对少些。”

不仅如此,他还将腔镜技术应用于男性乳腺发育治疗。通过腋窝小切口切除增生腺体,帮助因胸部发育而自卑、含胸驼背的年轻男孩重拾自信。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迭代,是治疗理念的飞跃:从‘切得干净’到‘活得漂亮’。”于洋说。

执言四遍 不留遗憾

许多患者说,于洋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他总是能读懂你的恐惧,并用最温暖的方式化解它。

这种能力,来源于日复一日地倾听与共情。

微信图片_20250902095523.png


上述那个谈了四遍还是做了全切的案例,成为于洋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警示。“后来我就坚持,重要的事情至少说四遍。”他笑着说,这不是固执,而是负责,“患者和家属在焦虑状态下,可能第一次根本没听进去,第二次半信半疑,第三次开始思考,第四次才真正理解。”

他从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恶性肿瘤可以暂时夺走健康,但不应该永久剥夺患者追求美的权利。”这是他一直坚守的信条。

他的门诊,常常变成心理辅导室。常有因看到了于洋的抖音视频的外地女性,拿着病历本问他:“于医生,我当年切了乳房,现在后悔了,还能补救吗?”

于洋总会细致地查看伤口,然后告诉她们:“可以,我们可以做二期重建,放入假体,让两侧对称。”看到患者眼中瞬间闪起的光,他觉得一切努力都值了。

“美,对女性来说太重要了。它关乎自信、尊严和生活质量。”他说。

而这样的共情能力,背后是极强的情绪管理能力。

乳腺外科是一个充满情绪张力的地方。患者们的焦虑、恐惧、悲伤,时常弥漫在诊室和病房中。于洋却总能保持阳光、积极的状态。“能量被消耗是必然的。”他坦言,“但我们要学会隔离和释放。回家我是父亲,出门我是医生,不良情绪不能互相传染。”

他有自己的排解方式:游泳、唱歌、找朋友喝茶聊天,或者从患者的感悟中获得力量。“有的患者手术后说:‘医生,我以后再也不生那些没用的气了。’你看,这些话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能照亮人心。”

科普的星火 让“独善”走向“兼济”

于洋的另一个身份,是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科普达人”。

他的抖音和视频号上,全是关于乳腺健康的科普知识:如何自查?哪些症状要警惕?微创和腔镜手术有什么区别?语言通俗易懂,金句频出,许多患者形容“刷得停不下来”。

做科普的初衷,源于临床中看到的悲剧。

“我曾接诊过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进屋就能闻到腐臭的味道。”于洋回忆,患者的胸部溃烂、流液,家人说冬天不得不开着空调和窗户,否则无法共处一室。“怎么这么晚才来?她说不想让别人看。”

这样触目惊心的病例,他见过不止一个。“早发现早治疗,本可以避免这些悲剧。”这件事深深刺激了他,“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技术和理念,必须让更多人知道。”

2019年起,他开始尝试做科普。从最初的麻烦、耗时,到后来乐在其中,转变的关键是患者的反馈。

“有时出门诊,突然有患者走过来跟我说:‘于医生,我看过您的抖音,讲得真好。’”于洋说,这种鼓励是无形的,“哪怕有一个人因为我的科普而重视健康,提早发现疾病,那就值了。”

科普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患者不再局限于河南,越来越多从山东、河北、山西甚至深圳、成都来的患者慕名而来。“他们说我是在抖音上刷到您的,专门来找您做手术。”

如今,作为科室副主任,他的视野更加广阔。他致力于将科室从一个“做常规手术的‘手术匠’集合体”,打造成一个“有眼界、有胸怀、有情怀、有能力”的团队。

“科室发展到最后,是人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眼光的发展。”他说,不仅要自己做得好,还要培养更多年轻医生,搭建平台,制定标准,让整个地区的乳腺诊疗水平提升。

“简单来说,我想成为一个‘大好医生’。”于洋笑着解释,“‘大’是年龄大、胸怀大、能力大;‘好’是对患者好、对年轻医生好、对行业好——这才是医生该做的事。”

微信图片_20250902095528.jpg

快来郑州地铁1/10/14号线,和于洋团队偶遇吧!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