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视角/详情

构建医疗机构艾滋病防控工作体系

时间:2018-12-24 15:12:22来源:未知作者:裘佳 阅读: 80254

 

解放军总医院医院感染科  刘运喜


艾滋病(AIDS)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据11月23日国家卫健委例行发布会介绍,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每年我国还有30%左右感染者没有被发现,全人群感染率约为0.9‰。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入境人数持续增加,发现外籍入境人士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随着艾滋病扩大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临床医疗机构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机会逐渐增多,医务人员接触此类患者血液体液暴露风险亦随之增加。因此,在目前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对来诊艾滋病感染者的有效管理,对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暴露后技术指导是医院感染防控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等相关文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包括HIV抗体阳性病例筛查与处理流程,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细则,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等,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最新出台的规范及指南,逐步完善相关制度的细节,经过院领导审批通过后全院落实实施。


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

监测检测是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有效手段。按照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重点科室如皮肤科、妇产科、泌尿外科主动开展艾滋病病毒、梅毒检测咨询,对高危人群进行宣传教育,为自愿接受艾滋病检测的人员提供初筛检测。


依法管理HIV抗体阳性患者

艾滋病初筛阳性病例需经过有资质的确诊实验室通过确诊试验进行确认或排除。确认试验未出结果前,医务人员不得将阳性结果告知受检者。经确诊阳性的病例,医务人员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患者本人,并主动提供治疗及预防再传播的技术指导,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规范》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病例上报。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HIV抗体阳性患者个人信息,保障患者合法权利。


规范医务人员诊疗操作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标准预防。标准预防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在诊疗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等。医务人员获知患者初筛阳性结果后,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增加接触隔离措施,如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带手套;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是应穿隔离衣;进行如气管切开等存在血液、体液等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督导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执行诊疗操作,对不良诊疗行为如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执行手卫生等操作进行个人目标考评,督促医务人员熟练、规范掌握临床常见诊疗、护理操作,能做到遇事不惊、处事不乱。


规范后勤人员处置操作

保洁、外送等后勤人员是完整临床诊疗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亦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医疗机构环境消毒、医疗废物处置、医疗标本运送均涉及艾滋病病毒传播,因此后勤工作是医疗机构防控艾滋病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依据后勤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后勤人员处置操作,定期督导检查后勤工作效果,如环境消毒中消毒液的浓度、医疗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并标识、医疗标本完整及时转运等。病区主动向后勤人员提供口罩、手套等标准预防物品以保障其日常工作的需要,并监督其正确落实。对医疗废物及医疗标本运送进行电子流程监控,对登记、交接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切实做到全程管理、有序管理。


严格器械管理消毒

对艾滋病感染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医疗器械,遵循一次性物品一人一用一扔,复用器械集中回收、集中供应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复用器械进行消毒,保证消毒效果。


健全暴露后处理、随访和监测流程

建立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按照现场处理、报告、登记与指导、检测的流程进行处理,经指定医生对暴露源和暴露级别进行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药物阻断。与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说明规范用药的必要性及药物副作用,由感控科专职人员向相关单位申请阻断用药,保证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4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内进行规范阻断。感控科专职人员对当事人服药效果进行监测和处理,并在暴露后的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安排当事人进行HIV初筛检查,评估被感染的可能性。职业暴露后的检查及药品费用由医院承担。

微信图片_20181224151150_副本.jpg


加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教育培训

培训是获取艾滋病防控知识、增强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艾滋病防控知识培训包括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原则、职业安全防护及应急处理、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手卫生、医疗废物处置等相关知识。

医疗机构中各类岗位人员教育背景不一、知识结构不一,因此针对性对不同岗位人员设计不同深度及广度的培训课程,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是最大化实现培训效能的方式。如针对保洁、外送人员,情景式培训可以让其更好地领悟原本束缚于书上的条条框框,并转化为日常工作实践;针对刚入职的医务人员、临床实习的医学生,理论性知识是建立其防控观念的基础;针对可能接触艾滋病病毒的高危岗位人员,日常的宣传教育、经常性的知识提点、不定时的工作督导及定期的应急演练,对于加强巩固该类人员的防控知识体系更为重要。同时,感染管理科根据临床督导中发现的问题调整培训方案,保证培训到点、培训到位。

 

总之,艾滋病防控工作体系涉及到医疗机构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从人员管理到流程物品管理、从制度制定到流程督导,是一套完整的需要全人员参与的工作流程。构建一整套符合医院院情的艾滋病防控体系并保证其正常有效运行,是医疗机构艾滋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该体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与医院现状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与补充,根据最新的规范对其进行完善,才能发挥其真正的防线作用。

 

责任编辑:裘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