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提升话语权 中国专家引领国际乳腺癌学科发展
疫情之下,引起广泛热度的进博会被全球媒体评价是“中国为世界打开的一扇‘黄金大门’”, 作为国际乳腺癌领域最熟悉的中国专家之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团队带来了乳腺癌“癌中之王”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以及邵志敏教授为中国leading PI的monarchE 研究,为攻坚乳腺癌治疗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力量。
我们邀请了邵志敏教授,以及邵志敏团队的范蕾教授、江一舟教授探讨中国乳腺癌的科研发展,在进博会这个国际平台上,让中国学者为我们打开乳腺癌诊疗的黄金之门,畅谈三阴乳腺癌的“复旦分型”, monarchE 研究的意义以及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复旦分型”揭开癌中之王面纱 FUTURE 临床试验树立行业标杆
乳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女性肿瘤,也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女性肿瘤。“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偏低,但增速非常明显,”范蕾教授介绍,中国乳腺癌发病增长速度是全球发病速度的两倍左右,农村比城市发病率低,北上广等相对发达地区发病率偏高,基本接近于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的发病率。与发病率相比,乳腺癌的死亡率并没有想象中高,据范蕾教授介绍,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中心的早期乳腺癌的生存率可达92%。
在乳腺癌的几个主要分型中,三阴性乳腺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一旦复发之后治疗效果非常差,”范蕾教授说,目前除化疗外,三阴性乳腺癌几乎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靶点,也被称为乳腺癌的“癌中之王”。
攻克三阴性乳腺癌是全世界的难题,目前邵志敏团队绘制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的基因图谱,并根据图谱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
“简单理解就是将三阴性乳腺癌进一步分为四个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针对性的制定精准治疗策略,”江一舟教授这样解释此项科研成果,该治疗策略是否能让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获益,还需要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来检验成果,FUTURE 临床试验由此产生。
根据“复旦分型”衍生的FUTURE 试验,把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个亚型,每个亚型对应有不同的治疗靶点,最终进入七个不同的治疗组,展开分类而治的精准治疗。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复旦分型”下的精准治疗策略,将原来几乎无药可用的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有效率提高了三倍。FUTURE 临床研究是乳腺癌在国内开展的首个“伞形”精准治疗临床试验,为未来一系列临床试验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模式、方法的伦理范例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初步结果来看,我们获得了成功,特别是在特定的三阴性乳腺癌亚型中,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邵志敏说,当然我们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还在不断尝试优化分型,寻找更多的治疗靶点,我们的团队做了很多的临床研究布局,相信随着我们对三阴性乳腺癌认识的不断加深,三阴性乳腺癌也会像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一样治疗效果会大大提高,在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去指导临床的治疗。
开展中国易患病种科研 贡献全球科研中最多的单中心数据
除了被视为“癌王”的三阴性乳腺癌,中国乳腺癌患者中占比最高的是腔面受体阳性(luminal型),在中国人群中占到乳腺癌的60%~65%(欧美人群约70%)。“这类患者的特点是早期复发风险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发风险持续存在,”邵志敏教授介绍曾接诊的一个患者,原发乳腺癌治疗三十年后发生了肺转移,这类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进行内分泌治疗,最大挑战是如何控制远期复发风险。在luminal型乳腺癌中,针对远期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的策略是延长内分泌治疗,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复发。
“因为腔面受体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长期存在,国际上开展了很多临床试验来减少这部分患者的复发转移,monarchE 临床研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江一舟教授介绍说。邵志敏教授作为 monarchE 临床研究的中国leading PI,尝试应用CDK4 & 6抑制剂,也就是礼来的阿贝西利,在腔面受体阳性患者中联合内分泌治疗长期辅助治疗两年,观察是否能减少复发转移。经过两年多的研究,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了以邵教授为中国leading PI的 monarchE 临床研究中国亚组数据。
“非常幸运的是,在monarchE临床研究中,早期的临床数据显示了阿贝西利具有非常强的有效性,”邵志敏说,中国作为monarchE 全球亚组贡献了非常多的病例数据,其中复旦肿瘤中心贡献了全球最多的单中心数据,“中国数据与全球数据基本相同,使用阿贝西利可减少34%左右的复发风险。”邵志敏介绍,目前该试验已经进行了28个月,使用和不使用阿贝西利,实验数据曲线已经有显著区别。“我们目前随访的数据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五年、十年的数据积累看最终检验效果,”邵志敏说,但早期的数据已经显示出有效性,该类药物的出现对高危型、淋巴转移的luminal型患者是一个非常好的辅助治疗策略。
“我们一般用五年生存来评价疾病的治疗效果,”邵志敏教授说,但对 luminal型患者五年生存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我们的团队一直在推进相关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哪些患者会出现耐药,耐药的机制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药物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也会有数据陆续发表,希望尽快制定有针对措施,提高和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生存。”
比肩世界诊疗水平 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力量
邵志敏教授被认为是国际乳腺癌领域最熟悉的中国专家之一,在世界乳腺癌领域的国际会议中进行发言,引领全球重磅科研,提供中国数据,在二十年前,中国学者能在国际上有这样的影响力是不可想象的。
2020年七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在邵志敏的筹备下正式成立,那时只有一个病房,八个外科医生,在所有医生的努力下,年手术量只有400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2020年一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的年手术量达到了7380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手术量最大的乳腺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目前分为两个院区,拥有 6个普通病房,以及综合治疗团队病房,共300余张床位,拥有上海市乳腺癌重点实验室,全国最大的乳腺癌早期诊治中心。
“随着中国乳腺癌治疗水准的提高,中国,特别是上海地区,乳腺癌的生存率出现大幅提高。”范蕾教授介绍说,上海疾病控制中心近几年有统计学数据的乳腺癌生存率可以达到88%,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数据统计显示,早期乳腺癌的生存率可以达到92%,“我们的治疗水平可以比肩世界任何顶尖乳腺中心。”
“20年对我们乳腺外科来说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在临床试验和基础转化研究中都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邵志敏说,二十多年前我回国创建科室时,什么都是跟着国际走,科研基本上是在重复西方国家的数据,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在不同的层面上,中国专家在国际上的角色已完全不同。在乳腺癌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原创性论文,论文的发表改写了国际指南,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上发言。
目前中国专家的乳腺癌论文发表量在世界上已经占据第二位,一些重磅研究在不断增加,“我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加强,我们对科研的不断重视,在乳腺癌研究方面,不管是临床研究或者基础转化研究当中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数据产生,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人类健康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国力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精准阻击+系统修复 中西医结合开辟带状疱疹诊疗新路径 | 专家访谈
2025-04-23 -
03-312025
多学科协作与麻醉管理深度融合,为患者带来更佳获益
-
new【CSID 2024大咖专访】王贵强教授:科学防控流感,守护你我健康
2024-12-13 -
new【CSID2024 大咖专访】谢青教授:流感季抗病毒,科学用药是关键
2024-12-13
-
孟文勃:ERCP技术进入崭新时代
2024-11-04 -
多维度建设 共探重症医学发展模式
2024-10-29 -
以整体观看重症医学“大学科”建设
2024-10-21 -
林海滨:医院管理离不开超前思维和务实精神
2024-04-03 -
胡兵:AI辅助消化道疾病诊疗正当时
2024-02-26
-
2023大咖秀现场 | 褚倩教授:肺癌治疗理念不断更迭,以患者为中心贯穿诊疗全程
2023-06-28 -
从“天罗地网”到 4K,腹腔镜发展助力妇科微创
2023-07-12 -
微创之声|“一台手术切胃癌肠癌,两种术式用微创解疑难”烟台山医院胃肠外科“双镜合璧”完成一例无切口胃癌+直肠癌NOSES根治术
2023-06-28 -
进展&亮点 | 董丹凤教授:晚期乳腺癌治疗“乘风破浪”,新进展为患者“纾忧解困”
2023-08-01 -
靶向治疗破解卵巢癌复发困境,“手术+化疗+维持治疗”全新治疗模式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3-07-18 -
疫情防控新阶段,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家有几点提醒
2023-01-19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团队:一个科室能治愈的患者总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