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访谈/详情

哪里需要改进,如何改进?姜玉新、王红燕解读《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22 年版)》

时间:2022-06-07 14:44:30来源:未知作者:姜玉新、王红燕

给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医院管理永恒的追求。提升医疗质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打牢地基的工作。就像造房子,地基一定要打牢,地基不牢,地动山摇。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院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医疗市场竞争的核心,医疗质量已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据显示,很多病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对医疗质量控制提出更高要求。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超声诊断等5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年版)的通知》发布。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生健康委(简称卫健委)组织制定了超声诊断、康复医学、临床营养、麻醉及消化内镜诊疗技术5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在此背景下,《医师报》特邀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姜玉新教授,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北京协和医院王红燕教授解读《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2022版)》。

11111.png

姜玉新教授

2222.png

王红燕教授

我国幅员辽阔,超声诊疗需求增长迅速导致超声医师资源相对紧缺,医师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均会影响超声诊疗质量。根据2020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全国平均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56%,各省分布范围为67.06%~90.14%,我国不同地区超声诊断符合率差异较大,超声诊断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全国不同区域超声诊断水平,不断减少漏诊、误诊,保障患者安全及医疗服务水平,促进超声医学高质量发展。

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是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是对医疗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卫健委组织制定的《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2022版)》,对促进超声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项指标释放重要信号

13项指标中,“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和“提高超声危急值10分钟内通报完成率”是本专业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值得重点关注。

超声诊断符合率是反映超声诊断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体现超声检查对临床的诊疗价值。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围绕该指标积极制定改进策略、组织开展改进工作,搭建了覆盖全国的质控网络,设立质控哨点医院,实时监测质控指标,反馈医疗质量,明确改进方向。

超声危急值10分钟内通报完成率同样需要重点关注。超声检查对于脏器破裂出血、急性胆囊炎合并穿孔、胎盘早剥等临床危重情况均有重要的检查能力。超声检查作为最常用和最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临床诊断的优势日益突出,对协助临床医师迅速制定诊疗策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时通报超声检查危急值能提高超声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及责任感,加强超声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及协作,促进超声科对危急患者精准诊断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降低不良结局及医疗纠纷发生率,对挽救患者生命、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8版 VS 2022版 增加单病种质控指标

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委托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国家超声医学质控中心,迈出了全国超声质控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超声质控中心组织全国各省超声质控中心主任及专家讨论并制定了适用我国的超声专业质量指标,并于2018年11月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上发表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版)》,全方位、系统性地反映超声医学专业的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现状。

111111111111.png

2022年,指标体系持续更新和完善,基于我国超声医疗质量安全情况客观量化分析,在充分考虑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并具有超声检查优势的特异性、代表性的疾病,增加单病种质控指标,例如胎儿畸形产前筛查、乳腺病变、颈动脉狭窄、介入超声并发症等相关指标。在产科,超声是围产期检查最重要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提高我国胎儿畸形检出率,可降低出生缺陷率。在乳腺、颈动脉等浅表器官及血管疾病筛查和诊断中,超声是首选方法,可有效识别病变,助力患者早诊早治。此外,超声医学不仅限于医疗诊断中,介入超声应运而生。目前介入超声在不同领域广泛应用,如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肿瘤消融治疗等,需控制并减少并发症,力争为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创伤小、疗效好、更安全的选择。

准确理解是有效落实的前提

质控指标虽是经由质控中心行业专家遴选、论证,但其最终落脚点仍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首先要理解质控指标的内容与含义。国家及各省级超声质控中心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质控指标的宣传、培训、推广,充分利用全国超声质控网络平台,通过专家讲座、优秀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质控指标的意义和方法,保障指标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歧义、误解。

其次,需要医疗机构及广大医务人员理解质控指标的目的。质控指标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但非最终目的。质控指标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质量的提升,质控指标的关注点也会随之变化。质控指标最终目的是帮助了解医疗质量哪些部分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通过对医疗质量的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每个环节的监测,对各地区、各医疗机构的超声质量进行横向比较,查找薄弱及问题所在,并通过运用科学的质量改进方法,确定质量改进的方针、目标,制定改进措施,形成从质量监测到质量改进的闭环管理,从而提升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医疗质量。

质控指标的应用离不开医务人员,也离不开信息化系统支持。目前很多医院质控指标数据的监测仍采取手工采集、人工记录的方式,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效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促进质量控制管理向精细化、客观化、可视化发展。总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指标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相关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强化结果运用,指导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国内VS国外 发展超声新技术是改变现状的最有效途径

许多欧美国家较早地开展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工作,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医疗质控经验,如英国国立健康和保健医学研究所提出了一系列医疗质量控制标准、指南及质量控制指标,从而指导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既保证了医疗质量,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美国则通过由多个学会(如美国放射学会等)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开展质控评估工作,质控管理主要包括:图像设备质控,包括仪器的参数、测量、成像质量等;医疗质控,即通过医疗过程、医疗结果等方面的质量控制,保障医疗安全;质量提升,即通过将专业知识与提高临床医疗质量相结合,主动改进医疗服务水平。同时,美国每年均开展大量的质控项目,要求临床医师参与完成并获得资格认证,通过将质控工作融入临床与继续教育中,提升了质控效果。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疾病,许多学科也针对性地提出了专业的超声检查规范及指南,帮助规范并提高超声医疗质量及服务水平。

鉴于我国超声学科设置及超声医师工作模式的特殊性,参照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及疾病谱,国家超声质控中心开展了多个质控项目,牵头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检查规范与专家共识,是指导超声诊疗规范的重要行业准则。在现有医疗资源框架下,改变现状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超声新技术,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提质增效。

超声新技术的发展,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三维超声、超声导航、融合成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打破了传统诊疗模式,为患者的诊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及手段。探索建立远程超声医疗质控系统,形成国家-省级-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架构,利用5G远程技术,实现跨机构、跨区域和跨专科协作,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高基层医院的超声诊断技术水平及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重视多学科协作,实现以病人为中心、以多学科多专业专家组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有效消除就诊时间、空间和专业的壁垒,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责任编辑:许奉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