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旻湖:以炎症性肠病为抓手,加强消化专科能力建设!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消化系统是覆盖全身器官最多的系统之一,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胆、胰腺等都属于消化系统。也因此消化疾病的发病人数不在少数,据统计,消化系统疾病病种较多,在我国疾病谱中占比重较大,患病率居主要疾病第4位。
陈旻湖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
3月30日,在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武田中国支持的首届消化健康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陈旻湖教授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系统的疾病谱逐渐发生了改变。近年来,血隐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在下降,但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却在不断上升,例如炎症性肠病。以前较少出现的IgG4相关性疾病,与精神心理相关的疾病,如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此外,还有不断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他同时指出,“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国民认知度低、风险被低估这一‘两高两低’的特点。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看似轻微,甚至无关痛痒,但如长期放任不管,任由疾病进展,则有引发癌变的可能性。因此,在疾病防治与管控方面,还需公众乃至全社会对消化系统疾病加以重视。”
建规范、建平台、引人才
面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侵袭,提升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水平,加强消化专科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对此,陈旻湖教授一直有先见之明,早在20年前,他便开始布局。“2003年,我们瞄准的目标就是消化系统疾病发展演变的趋势,”炎性肠病是消化系统里的主要病种,因此,他带领消化科将近期目标定为反流病,远期目标瞄准炎症性肠病(IBD),将内镜技术纳为发展重点。
在炎症性肠病领域,陈旻湖带领消化内科联手胃肠外科、病理科、放射科、超声、营养、儿科等不断深耕。除了建设好深耕炎症性肠病这支队伍,培养和引进青年人才被他视为重中之重。“我们利用百人计划引进了三位在国外做肠道免疫、炎性肠病基础研究的专家。”将医院里的优秀人才送到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两年以上;与国际知名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和合作研究,如日本、以色列、美国;邀请国外著名专家来科室做访问教授,搭建国际合作桥梁。在这些措施下,消化领域人才不断涌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不断聚拢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平台的建设——临床研究平台和基础研究平台。在陈旻湖教授看来,多学科研究团队、临床数据库、生物标本库是非常重要的几项工作。其中,数据库要做到真正的标准化还需投入一定的精力去建设,比如要达到病例的标准化、内镜报告标准化、影像报告的标准化、病理报告的标准化还需做很多努力。“我们大概用三年的时间,建设了一个炎症性肠病专病库。最近这一两年才形成了自己的关于炎症性肠病的标准生物标本库,包括血浆、血清、淋巴细胞、手术的标本等,全部存储并列好编号,做定期的质量控制,才能用于研究。”
以此为基础,方能瞄准临床难题,推动炎症性肠病的精准诊疗。在这些强大的储备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硕果频出。陈旻湖带领团队创建的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模式,被纳入世界胃肠病协会的指南中;在肠道纤维化和并发症精准诊断体系方面著述颇多。在肠道纤维化的定量诊断方面,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成为世界三大中心之一,另外两中心分别位于西班牙与美国。
在炎症性肠病领域,陈旻湖教授科研硕果累累,享誉国内外。他牵头包括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2项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或共识意见的制定,参与国际指南共识规范的制定有3项,得到了国内外同道的认可,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消化领域的学术地位。
质控中心、专病联盟为提升IBD诊疗水平打下基础
“建规范、建平台、引人才”这样的发展模式得到了肯定,陈旻湖教授希望能将这一模式推广向全国。201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成立了中国炎症性肠病质控中心。“我们参照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的做法,包括从组织架构、诊治过程、治疗结局等方面均做了质控的标准进行颁布。”陈旻湖教授介绍,还有生物制剂以及新技术的使用指导意见,甚至还制定了标准化操作流程(SOPs)。每位炎症性肠病患者来就医,需参照工作规范。所有标准都会公布在网站上,全国可查。目前全国已有100多家中心成为基本合格的炎症性肠病质控中心。
在此基础上,2023年,全国炎症性肠病专病联盟成立,旨在为我国IBD患者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诊疗体系,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为患者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让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服务体系重构,以患者为中心,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型。
“我们希望省级中心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分流到地级市,或分级指导地级市。”截至目前,已有14个省分别成立了炎症性肠病省级联盟。
陈旻湖教授的梦想便是通过各个省级的炎症性肠病卓越中心带动地级市炎症性肠病区域中心的发展,再带动县域炎症性肠病专科医师的进步,进而形成分级诊疗,覆盖全国炎症性肠病的诊疗,将炎症性肠病“一网打尽”。
他由衷地希望,未来,通过炎症性肠病中心的建设,可以通过一流的管理体系、一流的支撑条件、一流的人才、为患者提供一流的临床服务,同时产生一定的科研成果。“我们的目标是在不远的将来,能够与国际最好的炎症性肠病中心来进行PK,逐步来提高我国炎症性肠病诊疗水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10-082024
“一院多区”同质化管理始于“患者安全”
-
new肿瘤医生和你聊聊治疗这笔“经济账”
2024-07-31 -
07-162024
智慧化验单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和深度
-
07-162024
智慧化验单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和深度
-
IDSC感染专栏54③|重症感染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国诊断积分系统CDSS显优势
2022-06-28 -
IDSC感染专栏54②|夏秋季的烦恼,这种介于细菌与病毒间的病原在我国有抬头之势
2022-06-28 -
IDSC感染专栏54①|二代测序预测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有新发现
2022-06-28 -
心血管代谢医学|将临床研究融入社区日常临床诊疗以提高医学服务水平和质量
2021-11-05 -
益生菌预防艰难梭菌感染真的有效吗?
2021-09-07
-
何为巴林特小组?一文读懂
2017-02-23 -
IDSC感染专栏54③|重症感染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国诊断积分系统CDSS显优势
2022-06-28 -
赵进喜教授: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病的特有优势
2023-06-09 -
益生菌预防艰难梭菌感染真的有效吗?
2021-09-07 -
孩子不是大人“缩微版” 小儿妇科聚焦未成年女性健康
2023-05-30 -
倪晓光:用好手中喉镜 提升鼻咽喉早癌检出率
2023-03-07 -
IDSC感染专栏54①|二代测序预测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有新发现
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