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视角/详情

(上接第14版)

时间:2017-08-04 14:00:58来源:未知作者:董杰 阅读: 79094

要点一:LDL-C是调脂首要靶点

指南推荐:临床上应根据个体ASCVD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ASCVD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非HDL-C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

专家观点

赵水平教授:

血脂异常治疗的宗旨是防控ASCVD,降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死亡等风险。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已有大量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证据,动物实验反复证实胆固醇(特别是LDL-C)升高能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近半个世纪以来,临床试验结果证实,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降低胆固醇,均能使包括冠心病在内的ASCVD风险显著下降。这些系列研究结果使LDL-C与ASCVD因果关系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也满足了LDL-C作为首要干预靶点的三要素。最新的基因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人群胆固醇代谢基因突变导致LDL-C低下与冠心病危险降低呈显著的量效关系,而且比他汀治疗所产生的同等幅度LDL-C下降更能有效降低冠心病风险。

李勇教授:

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升高是导致ASCV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大量临床研究反复证实,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能使血清LDL-C水平显著降低,就可稳定、延缓或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ASCVD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均强调,LDL-C在ASCVD发病中起着核心作用,提倡以降低血LDL-C水平来防控ASCVD危险。所以,新指南推荐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Ⅰ,A)。 

而非HDL-C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Ⅱa,B)。将非HDL-C作为次要干预靶点,是考虑到高TG血症患者体内有残粒脂蛋白升高,后者很可能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要点二:明确设立调脂目标值

指南建议:调脂治疗需设定目标值:极高危者LDL-C<1.8 mmol/L,高危者LDL-C<2.6 mmol/L,中危和低危者LDL-C<3.4 mmol/L。

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LDL-C至少降低50%。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LDL-C仍应降低30%。

专家观点

胡大一教授: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13年底发表的关于胆固醇和ASCVD新指南,全盘颠覆了多年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ATP)体系,建议取消LDL-C等血脂异常的干预目标,列出4类需要使用他汀治疗的人群,推荐大剂量高强度他汀干预,引起了美国脂质学会、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和我国这一领域的主流学者的一致质疑与反对。我国新指南不同意ACC/AHA指南的建议,明确坚持根据ASCVD危险分层设立LDL-C的干预目标值。


赵水平教授:

调脂治疗设定目标值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和习惯,但近年来国际有不少血脂指南提出不需要目标值,而新指南仍然坚持认为需要设定目标值。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以投票方式决定,推荐极高危者LDL-C<1.8 mmol/L,高危者LDL-C<2.6 mml/L,中低危者LDL-C<3.4 mml/L。由此可见,对于调脂治疗时的具体达标值,尚存在较大分歧,但这不应该影响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坚持调脂治疗达标的原则。

新指南对不同危险人群推荐了降脂达标值。同时也特别指出,对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LDL-C应至少降低50%;若LDL-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仍须将LDL-C降低30%以上。新指南对LDL-C目标值的推荐较2007版血脂指南更为积极。

要点三:

推荐中等强度他汀

指南建议: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根据个体降胆固醇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

专家观点

胡大一教授:

近年来,受商业利益驱动,在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血脂异常干预和ASCVD防控的错误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炒作国外小规模、短随访、观察替代终点的探索性研究,片面夸大他汀类药物抗炎症等降胆固醇主导作用之外的多效性,提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突击使用阿托伐他汀80 mg的序贯疗法。更重要的是,这一错误观点已广泛传播到县级医院。

我国新指南旗帜鲜明,高举公益与科学的旗帜,坚持中国的证据特色,既没有跟风ACC/AHA,也坚决排除和抵制了商业利益的干扰。

 新指南坚持百年胆固醇理论与定律,排除了片面过分强调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干扰。新指南根据我国的数据与证据,强调我国大多数患者不需要,也不能耐受ACC/AHA推荐的高强度、大剂量他汀治疗,并明确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他汀中、小强度,必要时联合用药的方针。不把ACS与PCI单列,不建议突击使用高强度、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序贯疗法。


赵水平教授:

他汀降低ASCVD事件的临床获益大小与其降低LDL-C幅度呈线性正相关,即他汀产生临床益处是一种类效应。绝大多数人对他汀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多见于接受大剂量他汀者。中国的临床研究证据不支持ACS或PCI前短期他汀强化治疗,最新国外指南也未对PCI围术期短期他汀强化干预策略予以推荐。

所以,即使是极高危患者,也不推荐起始就服用高强度大剂量他汀。不同种类他汀降胆固醇强弱虽有差别,但任何一种他汀所推荐的起始用量,都能发挥良好的降低胆固醇效应(自身对照而言),而当其剂量倍增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剂量增加8倍时,LDL-C仅多降低18%,即所谓他汀“小剂量大作用,增倍剂量附加作用小”。


李勇教授:

近20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一致显示,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缺血性卒中等)风险。他汀类已成为防治这类疾病最为重要的药物。所以,为了调脂达标,临床应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Ⅰ,A)。

兼顾LDL-C达标与患者长期依从性是降脂治疗基本原则,指南推荐中等强度他汀应作中国血脂异常治疗的一线药物;如果中等强度他汀治疗后LDL-C未达标,或他汀不耐受,应考虑联合其他降胆固醇药物,尤其是对已确诊的稳定性冠心病和ACS及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基线LDL-C>3.5 mmol/L时,即应启动他汀+依折麦布的联合治疗。

所有他汀常用剂量能有效降低LDL-C,可满足中国大部分极高危、高危患者的降脂治疗需要。指南明确指出阿托伐他汀80 mg国人经验不足,须谨慎使用。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