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关键词:医师节与医师奖
2007-2015年 持之以恒关注“医师节”与“医师奖”
在2007年创刊之初,《医师报》就参与了设立“医师节”的事宜,采访了原卫生部副部长、时任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及大批医学专家,同时报道了“医师奖”,并多次将此作为“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议题。直到2011年6月26日,全国240余万执业医师迎来了首届“医师协会医师节”。此后每年的6月26日“医师协会医师节”与“中国医师奖”同期举行。
影响:《医师报》从2007年开始关注“医师节”和“医师奖”,每年的庆祝活动,我们无一落下,同时对多次“医师节”调研作主题报道。因为这不仅是对医师同仁精神上的鼓舞,更让医师体会到了作为医者的神圣与责任、使命与光荣。
7、关键词:暴力伤医
2007-2015年 从张永果案到“医闹入刑”背后的故事
“医闹”和“暴力伤医”一直是医疗行业最深的痛。2007年本报就在创刊号上探讨医闹之恶,紧接着第二期发布衡水张永果惨案。十年来“医闹”和“暴力伤医”的话题从未停歇,本报关于此类报道多达40余次。
暴力伤医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及协会的重视,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等四个学、协会联合呼吁《共同维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医闹”正式入刑。
记者手记:十年来《医师报》记者的视线从未离开这两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在一次次的悲伤和无奈中完成报道,但仍抱着美好的期待,希望在政府重视、法律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类似事件减少最好不再发生!
8、关键词:周绮思
2007-2015年 奇迹创造奇迹:追踪“无肠女”周绮思
2007年,是我国首例依靠肠外全营养治疗存活的“无肠女”周绮思经历的术后第21个年头,《医师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奇迹创造奇迹,1992年4月周绮思生下一个女儿。2015年3月,在北京,23岁的女儿蔡惟和她未来的夫婿在婚礼上一同为双方父母敬茶。周绮思感言:“在医生、华瑞公司和家人的帮助下,我的生命在不断地延续,我为女儿,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记者手记:作为媒体从业者,能自始至终追踪一个事件,无疑是幸福的。十年间,《医师报》多次对无肠女周绮思女士的生命奇迹进行报道。而今年,《医师报》更有幸见证了这一值得庆贺的时刻,《医师报》记者深受感动的同时不禁感慨万千:奇迹创造奇迹,这就是医学和生命的力量,也是医患企三赢的最好例证。
9、关键词:医师执业状况
2007-2015年 医师执业调查 不变的主题
十年间,《医师报》每年坚持以读者调查的形式反映当时的医疗环境和医师执业状况,《假如我是患者》《六成医师对执业现状不满意》《如何获取患者信任》《如何面对不切实际的患者》……让我们对医师的内心想法有了更多了解。
同时,《医师报》坚持报道包括《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在内的中国医师协会五次调查结果,通过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伴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行业“脉动”。
记者手记:曾有人大代表表示:调查本身就是一种研究精神,是一份让社会真实了解医师行业的难得史料。有幸的是,《医师报》参与并记录了每次调查的全过程。
10、关键词:住培
2007-2015年 住培上升为“国家行动”
早在2007年,《医师报》就专门开设了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专版,关注医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问题,见证并记录了住培在我国试点的漫长过程。自2013年底,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以来,《医师报》更是以头版头条以及深度报道、微信原创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建立、发展、实施、评估、问题反馈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断的系列报道,如《国家规培经费落定:3万/人年》《规培工作 听听医生都关心啥》《从两名学生“诉求”看规培》等。
影响:《医师报》推进该项利国利民政策的落实,尽到了一家行业媒体的责任。其中,相关报道还获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批示:请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研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