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中国胃癌突变谱绘出
天津医科大学郝希山院士联合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加州大学等研究者,绘制出中国人群胃癌突变图谱,并揭示新的胃癌预后遗传标记物。(PNAS.2015,27:112)
研究者对78例组织学及解剖位置相异的胃癌患者样本行全外显子测序,基于数据将其分为呈高水平克隆异质性(HiC)和低水平克隆异质性(LoC)两种亚型。
结果显示,HiC亚型相对年龄较大、TP53突变、丰富C>G碱基转化及生存期明显较短相关;LoC亚型则与年龄较轻、ARID1A突变及生存期明显延长相关。同时,对2例胃癌患者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胃癌转移灶的克隆演变过程,并揭示基因缺陷积累对组合治疗的必要性。
研究验证,最频发的突变基因为同源重组DNA修复、Wnt和PI3K-ERBB信号通路成员。此外,10%的胃癌患者存在药物可及的NRG1和ERBB4配体-受体新突变;8%携带BRCA2突变。
国人食管鳞癌基因突变图谱新成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课题组发表国人食管鳞癌基因组学最新研究成果。(Nat Genet.2014,46:1097)
该研究论文报道了迄今最大规模的食管鳞癌外显子组测序结果,重点阐释组蛋白修饰和Hippo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突变与临床意义。对11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和对照组织配对标本,及8株细胞系的基因突变谱进行全景式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共鉴定出9197个非沉默突变;6个重要基因的突变频率具统计学意义;食管鳞癌基因突变谱与其他组织来源的鳞癌有相似之处,最重要的异常信号通路有细胞周期与凋亡调控、组蛋白修饰,及Hippo、Notch、PI3K和Ras信号通路等,绝大多数食管鳞癌病例都有TP53等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缺失,构成食管鳞癌最为普遍的基因组学特征。
新技术
冠脉复杂分叉病变有了新标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等提出冠脉复杂分叉病变新标准,DEFINITION研究显示,可通过观察患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1年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的高低,来区分冠脉复杂分叉病变和简单分叉病变。该研究表明,冠脉分叉病变的复杂性对预后有显著的影响。分叉病变越复杂,1年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越高。(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4,7:1266)
通过分析与1年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有关的因素,研究者提出复杂分叉病变新标准:2个主要标准: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分支狭窄程度≥70%,分支病变长度≥10 mm;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分支狭窄程度≥90%,分支病变长度≥10 mm。该研究显示,PCI术后,复杂分叉病变患者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简单分叉病变患者,发生率分别为16.8%和8.9%。
国人A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
北京安贞医院孙立忠教授等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需要行主动脉弓修复的斯坦福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置入术(SET)可能是新的标准治疗术式。(Circulation.2011,123:971)
该研究纳入544例斯坦福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结 果 显 示,SET 组和传统外科修复组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 3.09% 和5.00%,脊髓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41%和0.83%,卒中发生率分别为 2.41% 和 0.83%。
冠脉杂交手术的“阜外经验”
阜外医院王伟鹏等开展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提示,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一站式冠脉血运重建杂交手术(CABG和PCI一次完成)可显著降低术后出血风险,减少输血需求,同时并不显著增加急性肾损伤风险。(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4,147:1511)
研究者指出,与非体外循环CABG相比,一站式冠脉血运重建杂交术过程中,患者需要用对比剂和强效抗血小板药物,因此可能会导致急性肾损伤和术后出血风险增加。
该研究收集了阜外医院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接受一站式冠脉杂交手术的141例患者资料,并从外科数据库中入选141例接受非体外循环CABG 手术的患者进行匹配分析。研究发现,与非体外循环CABG组相比,一站式杂交手术组术后12 h胸导管引流量明显减少,术后胸导管总引流量也减少,该组患者的输血需求也减少。尽管一站式杂交手术组中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于CABG组,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模型
我国学者首次提出NKTCL列线图模型
因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NKTCL)病例少,构建其预后模型极具挑战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晔雄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玉晶教授等基于全球最大规模的NKTCL(1383例),建立了预测预后的列线图模型,预测预后准确性高于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和韩国预后指数 。(Leukemia.2015,29:1571)
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出炉
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等发表了国人终生心血管病风险研究,共选择了六个指标:血压、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吸烟和糖尿病,观察这些指标对今后心血管病的预测作用。( Eur J Prev Cardiol. 2015,22:380)
研究发现,血压的预测作用最好。但若一个人各主要危险因素水平轻微升高,即使还处于正常范围,其心血管病终生风险也已远高于所有危险因素均为理想水平者,但由此产生的心血管病风险的差距用10年的观察时间可能还不能发现,随时间延长,差距才逐渐加大。赵冬教授认为,“心血管病的风险评估要从年轻开始”。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生存率预测新模型公布
TNM分期是最常用的肺癌生存预测工具,然而只考虑了肿瘤大小/侵犯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范围,只能对特定人群进行风险分层而无法对单个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
鉴于此,来自中国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建行教授等开展了一项研究,试图制定临床列线图预测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J Clin Oncol.2015,10:861)
结果显示,这个列线图预测的生存和实际观察到的生存结果非常吻合,而且预后判别能力明显优于TNM分期系统。
该项研究共收集了6111例根治术后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根据多种因素对术后预后影响的大小,按权重分配评分以制定列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