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9-29 总第47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9-29 总第471期
返回上层

总第471期

发布时间:2016-09-29

肿瘤

标题导航

齐鲁制药资助肿瘤研究 鼓励原创

发布时间:2016-09-29来源:《医师报》作者:赵佩  阅读: 71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9月22日,在2016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上,CSCO-齐鲁肿瘤研究基金正式启动。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癌症防控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齐鲁制药积极投身于我国的癌症防控事业,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合作,成立了CSCO-齐鲁肿瘤研究基金,资助和支持临床肿瘤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发展。该基金由齐鲁制药无偿赞助,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进行管理。

本期特邀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秦叔逵教授、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元玲女士以及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就成立CSCO-齐鲁肿瘤研究基金的意义、对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作用及该基金的资助方向等进行深入解读,以推动该基金的顺利开展。

嘉宾专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秦叔逵:侧重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

防治研究  鼓励年轻医生积极参与

“新成立的CSCO-齐鲁肿瘤研究基金,现阶段主要用于资助防治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研究,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秦叔逵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5年,CSCO成立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旨在团结学会和全社会的力量,促进学术交流和协作研究,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基金会和CSCO团体会员及其他热衷防癌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成立了一些专项基金,希望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的诊疗和研究事业不断发展,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CSCO-齐鲁肿瘤研究基金优先资助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临床研究及与临床紧密相关的转化性研究,研究项目与企业产品是否相关不受限制。“我们会相对倾向于资助那些更需要支持的偏远地区医生以及中青年医生。”秦教授说。

该基金的定位是作为“启动基金”,秦教授希望该基金支持的项目,特别中青年基层医生开展的项目,引起其所在单位的重视,从而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他们开展的项目还可申请其他的基金资助,以便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最后,秦教授强调:“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是纯学术、纯公益的,不论基金的捐赠人来自哪个企业或事业单位,均不涉及任何商业活动和商业利益。”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齐鲁制药销售总公司总经理

徐元玲:癌症防控  企业同样责无旁贷

“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癌症防控形势极其严峻,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齐鲁制药作为中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研发与生产基地,为防癌、抗癌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问及成立该基金的初衷时,徐元玲副总经理表示。

多年来,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始终秉承“团结、协作、务实”的宗旨,为促进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为此,齐鲁制药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合作,成立了CSCO—齐鲁肿瘤研究基金,用于资助临床肿瘤学领域的科研项目。相信该基金的成立,对于青年医生的培养,提高我国临床肿瘤学科研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齐鲁制药始终秉承‘以科技关爱生命’,坚持以‘有国有厂才有我们幸福的家’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切实履行各项社会责任。”徐元玲介绍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齐鲁制药已从100余人的小厂,发展到了拥有1万多名员工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制药企业。遵循“高标准、超前性、现代化”理念,齐鲁制药建立了结构合理、职能齐全的创新研发体系。在硬件建设上,齐鲁制药先后投资了数亿元,购进国际高端仪器设备,建设了单抗药物中试实验室及单抗生产车间,拥有300~2000 L细胞反应器、AKTA蛋白层析系统等多套先进生产设备。

“企业的百万分之一即是患者的百分之百”是徐元玲一直强调的。因为始终坚持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质量标准,齐鲁制药产品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和患者的信赖,树立了齐鲁制药过硬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

于金明:搭建“产、学、研”网络  实现共赢

“作为国内药企的品牌或旗帜,齐鲁制药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到科研和临床研究。新成立的CSCO-齐鲁肿瘤研究基金旨在为我国临床肿瘤学工作者开展研究提供支持,应积极鼓励年轻医生来申请该基金,真正做出点成果。”于金明院士对CSCO-齐鲁肿瘤研究基金寄予厚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肿瘤研究基金相对较少,希望社会、企业等积极支持科研单位,形成‘产、学、研’网络,解决科研经费“僧多粥少”状况。希望企业的加入,能够达到共赢,也期待能够开展一些国际水准的临床研究。

于院士建议年轻医生要多参与多学科研究,开展原创性研究,同时,不管研究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只要科学严谨地把研究做出来了,就是很大的收获。“希望我们能多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提高创新的含金量。”在接受采访时,于院士反复指出。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