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23日,第19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精细管理 精准医治”,共开设59个中文专场、9个英文专场、68场学术早餐会和卫星会、500多个主题或专题报告讲座,论文交流1200多篇,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临床肿瘤学领域的新观念和新动态。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的200多名与会者及2万多名CSCO会员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本期特对大会热点进行报道(第16~19版)。
随着记录这一年度诸多研究进展的开篇视频,在CSCO秘书长李进教授的主持下,第19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CSCO学术年会全体大会拉开帷幕。
CSCO已经走过了19年,19年以来风雨兼程、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壮大,并于去年正式升级为“一级学会”,这离不开肿瘤领域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
“路、历史,就在你的脚下。今天,每个人走过的一段路,其实就是一份历史。”本届大会主席、CSCO理事长吴一龙教授在全体大会上感言。“感谢”成为吴一龙教授致辞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感谢我的团队支持,才让CSCO这个品牌,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感谢所有CSCO成员、企业、媒体等的参与,才让CSCO蓬勃发展;感谢所有人的参与,才是CSCO不断前进的真正动力。”吴一龙教授还感谢老一辈对于CSCO付出的辛劳,明年将迎来CSCO的20周年,这必将迎来CSCO的新阶段。“过去一年,CSCO留下怎样的记忆?吴一龙教授说,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我国肿瘤学术研究迈向新台阶;看到了在国际舞台上,我国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看到了我们的成长;看到了我们的力量;看到了我们的未来。
CSCO荣誉理事长孙燕院士用“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表达了致辞时的心情,他回顾了CSCO奠基历史与发展历程。他希望后辈秉承CSCO精神,他还透露,他从80岁开始学习书法,并准备好为明年CSCO成立20周年题词:“传承创新、团结协作、和谐发展”。
吴一龙教授希望,明年这个时刻,“当我们重温过去一年的工作时,那就是我们共同抒写的历史,让我们共同推动CSCO更加辉煌!”
作为全体大会上的重要一环,CSCO荣誉理事长管忠震教授揭晓:“2016年CSCO年度成就奖的获得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本次奖项之所以授予赫捷,是因为其率领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完成的“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于2016年1月25日在线发表,3月7日发表在《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这是我国首次在该杂志发表文章,也是全亚洲第二篇在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该杂志最新影响因子近138分。
“精细管理 精准医治”引发热议
大会主席吴一龙 创新才是精准的根基
精准医治是个体化治疗更深层次的挖掘,更强调利用遗传信息对患者进行量身定做的治疗。目前国内的精准医学出现了割裂之势,很多领域或学科的专家都是“各做各的”,其结果反而是分散了医疗资源,不利于临床研究;其次,没有创新药物就谈不上精准医学,而我国在新药研发上仍较为薄弱,国内研究大多以仿制药为主;再者,我国仍缺乏在精准医学方面有知识有能力的领军人物。这三方面均制约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但吴一龙也充满信心,“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肿瘤科医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有创新性思维,包括药物的创新、检测的创新、临床试验设计的创新。”
大会主席秦叔逵 脚踏实地 据国情诊治
精准医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号召大家继续关注精准医学,重视这个新的理念,了解精准医学与循证医学、个体化医学的差别。同时,我们希望展开讨论,让大家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诊疗都能达到精准。在临床实践中,要脚踏实地,根据国情及实际情况进行诊疗。
大会主席马军 前沿阵地盼创新药物
血液淋巴肿瘤是肿瘤治疗的前沿阵地。血液淋巴肿瘤必须分型、分层管理,需要从形态学、组织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及二代/三代测序等方面进行精细诊断。例如,淋巴瘤有近100多种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弥漫大b淋巴瘤和非GCB型的治疗方式完全不同。淋巴瘤诊断,我们与欧美同步;但治疗方面,却与欧美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创新药物很少,而欧美已有32种靶向药物。
大会秘书长李进 精准是为了患者获益最大化
科学一直在进步,希望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能够尽早应用到临床,更好地为治疗广大患者服务。
成熟的精准医学,将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完整的治疗策略,使患者利益最大化。
未来,将通过大规模的深度检测即二代测序方法检测突变基因,一次可检测到上百个基因突变,如果这些突变基因中能找到驱动基因,那么就可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但目前这种方法尚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