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9-29 总第47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9-29 总第471期
返回上层

总第471期

发布时间:2016-09-29

呼吸

标题导航

构建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

发布时间:2016-09-29来源:《医师报》作者:王辰  阅读: 54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呼吸学科是研究呼吸系统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从而维护其健康,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学科。呼吸学科传统的、经典的、固有的、核心的内涵,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PCCM 科,以往称“呼吸内科”)的内容。但在此之外,还有许多与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相关的学科,如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放射诊断学、胸外科学、危重症医学、心血管病学、放射肿瘤学、风湿病学、药学、流行病学,等等。换一个角度,“经典的”呼吸学科若不与这些相关学科主动协同联合,则在防治呼吸疾病中易将自身陷于单一、平面、局限、能力不足的境地。

应当看到,以往及目前,呼吸学科在防治与研究呼吸疾病中,主要关心和涉及的是传统的“呼吸内科”内容,对相关学科则仅随遇而有所涉及,且主要局限于临床工作中,与呼吸相关学科协同进行研究和积极谋划推动呼吸疾病防治的意识、主动性、系统性、深入性远远不够,未能有意识在其他相关学科中营造呼吸领域的“基地”、“领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现代观念与思维尚未在我国呼吸界被广泛地接纳与践行。

一个点只能成其一点,两个点能够成为一线,三个点能够构成一面,而多个点,则可以合纵连横,立体交融。犹如化合物之分子结构,形成立体结构才能最终产生其功能。如果要真正达到呼吸学科有效地防治呼吸疾病的目的,就必须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支撑依靠,积极地吸引、推动相关学科注重从它的角度和着力点加强呼吸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协同和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拓展、深化呼吸疾病研究和临床诊治,从而整体加强呼吸学科体系与能力建设,成就“大呼吸学科”。

在医院中, PCCM 科要加强与呼吸疾病相关的“医技科室”,如放射、病理、检验、药学等学科的协同,助长这些学科在呼吸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要加强与呼吸相关的临床学科协同,吸引其对呼吸疾病的关注,共同加强对呼吸相关疾病的诊治研究。如此,可望迅速提高对呼吸疾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在PCCM 科之外能够产生提高呼吸疾病诊治水平的新动力,是发展呼吸学科的事半功倍的良策与幸事。

再次强调,PCCM 科只是呼吸学科的核心与枢纽,绝不是全部。一个学科的发展,不能只看所谓“传统的”“核心的”“固有的”内容,一定要与相关学科形成广泛的交流、交融和协同。任何一个学科的大发展都有赖于与相关学科的协同支撑。呼吸学科的发展除了要在PCCM 科范围内努力外,还应把与呼吸相关的其它学科团结在周围,形成针对呼吸疾病的“海陆空多兵种立体作战体系和模式”,尽当代医学各个学科之所能,解决面临的呼吸疾病问题。

从不同角度、联合不同学科解决呼吸系统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特别是以多个学科协同合作的方式,能够产生新的角度与方法,深化、具化、细化对呼吸疾病的认识与防诊治问题,经常会产生“眼前一亮”的效果。在诊断、治疗、预防、研究、教学上,应有一批多角度的学科共同聚焦于呼吸疾病防治问题,通过团队工作(team work)、群组实践(group practice)、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e team)的学术或技术模式解决问题。依据这种模式所建立起来的呼吸学科体系,就是所谓“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

这种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提出了“学科群”的概念,即针对呼吸疾病的防诊治问题,以PCCM 科为核心和枢纽,联结其他呼吸疾病相关学科组成的一种相互支撑、交融和协同的多学科聚合体。这种聚合体内部有其因应各方利益诉求,符合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模式的运行逻辑与规则。形成立体思维,掌握立体方法,呼吸学科的能力将得到大大提升。

有的同道担心,学科交融发展会使呼吸学科被割裂、肢解和分化,担心“被吃掉”, “迷失自我”,这种担心大可不必。首先,我们的目的是有效防治呼吸疾病,呼吸学科并无狭隘的“本学科利益”;学科发展一定要避免以邻为壑,是否被割裂肢解,关键是自己是否强大,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多学科交融的模式,呼吸学科是主要受益方。

2012 年呼吸年会的主题是“呼吸学科应当在多学科交融的呼吸疾病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向主要是“守”。今年“构建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指向主要是“拓”。

“构建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的方略高度符合呼吸学科未来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要形成观念,成为思维方法,转化、体现为现实行动。如此,对学科大发展必有裨益。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陈荣昌

解决问题需要交融发展

现代医学学科分科越来越细,但患者的疾病并不是单一的,很多系统的疾病可以引起肺部病变,这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特点。肺部疾病的诊治与研究也涉及多学科。

推动呼吸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合作,包括呼吸儿科、呼吸影像学、呼吸流行病学等。从另一个角度,呼吸疾病的诊治包括病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也包括病情由轻到重,由救治到康复的过程。因此,多学科交融的发展符合呼吸疾病的规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康健

瞄准学科远方

当今无论是呼吸疾病的诊治还是呼吸学科的建设,既要“精准”,更要多学科合作。不按照这种模式,不走多学科交融发展道路,闭关自守,学科发展难以“更快、更高、更强”。这些年,我们每年提出一个主题,一直走在呼吸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白春学

领航学科发展

“构建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肺癌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肺癌的规范化、精准化和多学科综合诊疗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策略已经显示出诱人的前景,但是如何准确发现最可能获益的“靶向治疗”患者?如何提高靶向治疗与手术、放疗、化疗联合使用的效果?这都需要与肺癌相关的多个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沈华浩

海纳百川是呼吸人的胸怀

“构建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体现出呼吸学科是个大学科,要有大学科的胸怀,体现呼吸人海纳百川的精神。

过去我们强调自身发展,现在是谋求更好发展、提升壮大,通过多学科交融,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如果说过去我们建立了优良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那么现在,需要我们呼吸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广发

不要故步自封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实际上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早已经脱离平面交叉的层级,而进入立体交叉的范畴。平面交叉只是在一个平面上产生交集,而立体交叉产生交集的不止一个层面,而是一个“体”,所交叉的本身,是三维的甚至是四维的,需要全面地去理解,有时甚至需要“解剖”地去理解。

我们需要将围墙打开,不要将自己固步自封起来,要不断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

中日医院  代华平

学科发展从2D 走向3D

学科之间都是交互影响的,没有一个学科可以单独发展,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融合。间质病、肺癌、睡眠呼吸等学科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是多学科的交融。目前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医院发展,都更加立体化。

如果说,以前是“2D” 的发展模式,现在则是“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