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病负担的加重,尤其是在老龄化社会快 速发展以及诸多慢性疾病患者生存率提高的背景下,房颤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急性 房颤也已成为急诊中高发且处理较为困难的临床问题。急性房颤不仅发病率高,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还显著增加了卒中、心衰(HF)和全因死亡的风险,住院时间更长、医疗费用更高,以及房颤复发率增加。
近年来,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房颤的治疗策略不断更新和优化, 已不仅仅突出于控制心室率和恢复窦性心律(复律),同时特别强调急性房颤的病因或诱因的急诊综合诊治, 还包括预防血栓栓塞以及后续的长期“ABC”路径管理。《急性心房颤动中国急诊管理指南(2024)》在基 于最新循证医学研究的同时,结合中国急诊实践,对急性房颤患者的管理提出了科学性且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本文简要解读部分内容。
与时俱进 理论结合实践 明确定义
本指南提出“急性房颤”有两 方面含义:一是指阵发性房颤发作 期、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快速 心室率和(或)症状明显加重期, 或是伴有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 房颤;其二是指因各种急重症在急 诊或住院期间发生的或首次发现的 房颤。这一双重含义不仅清晰勾画 了急诊对于急性房颤的认识和定位, 也提供了对于急性房颤治疗和管理 的综合理念与新视角。
迅速诊断 及早评估 首要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
传统 12 导联心电图一直是房颤 诊断的金标准。然而,房颤的发作 具有间歇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本指 南推荐在急诊环境中应用常规心电 图联合动态心电图(特别包括持续 心电监护等心电图分析技术)及时 发现和迅速诊断急性房颤,并立即 进行临床评估。指南特别强调了初 始评估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血流动力 学状态以及与急性房颤发生发展相 关联的急性病(诱)因,同时细化 了急性房颤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分 级、血栓栓塞风险等的综合评估。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建 议立即进行紧急电复律或药物干预 等治疗措施,必要时给予循环与呼 吸支持治疗等,维护重要器官功能,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综合评估中,CHA2DS2-VASc 评分已广泛用于非瓣膜性房颤的卒 中风险评估,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 显示,亚洲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 的年龄阈值更低,年龄 >55 岁的房 颤患者口服抗凝药可显著获益。因 此,本指南采用了新的 CHA2DS2- VASc-60 评分,这样更适合我国人 群的疾病特征,也进一步扩大了抗 凝治疗的适应证,从而更好地指导 临床上对急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同时,应充分认识到血栓栓塞与出 血风险在不同个体都是动态变化的, 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复评, 根据患者情况变化调整抗凝策略与 药物剂量。
突出急诊救治 优化综合管理
急性房颤的急诊处理首 要的就是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 (紧急电复律或药物干预), 在此基础上,主要集中在以下 三个方面:心室率控制或节律 控制(复律)、抗凝治疗,以 及对于房颤可逆性病因或诱因 的处理。其中,心室率控制是 急诊稳定急性房颤患者血流动 力学与病情的基础,而纠正和 去除病(诱)因是综合治疗的 根本之一,复律与抗凝是基于 充分评估的选择性治疗。急性 房颤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的综 合管理则是遵循“ABC”临床 管理路径,这在各级医疗机构 及不同水平的专业医生中都容 易落地实施。
1 无论房颤类型如何,心室率控制都是急性房颤治疗的基本措施。血流动力学稳 定的房颤,特别是新发房颤有较高的自行复律的可能,若房颤发作时间< 24 h、无 心衰或显著结构性心脏病,可采取初始的心率控制治疗、等待观察以及延迟复律的策略。 房颤伴快速心室率且症状明显的患者,首选静脉给药控制心室率;控制房颤心室率的药 物主要有 β 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胺碘酮等。心室率 控制应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病情改善为目标。
2 回顾既往比较室率控制与节律控制的临床试验,节律控制组窦律维持率高 于室率控制组,但是主要终点比较并无显著差异。但可以明确的是,恢复窦性 节律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即使房颤没有完全恢复,减轻房颤负荷也能减少心血管病 发生风险。对于近期发作的、心室率控制效果不好、年轻患者、合并心动过速性心 肌病、急性疾病诱发的、合并症较少的患者可选择早期节律控制策略。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节律控制结合室率控制和上游治疗成为房颤早期干 预的重要策略。对于症状性房颤尤其是合并 HF 患者,推荐早期节律控制。节律控 制的方式选择,包括导管消融及房室结消融结合起搏治疗等,应联合心脏专科医生 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
3 房颤伴有高血栓栓塞风险,虽然近年来对于房颤抗凝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现状仍不理想。本指南建议急性房颤患者应用 CHA2DS2- VASc-60 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高(男性≥ 2 分或女性≥ 3 分)、或拟复律的患者均 应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有禁忌证除外)。
对于抗凝药物的选择,因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易于管理,作用直接、快速,急 诊诊疗可优先考虑。对于稳定期房颤,近年来随着非维生素 K 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 (NOAC)的应用大大改变了抗凝治疗格局。多个大型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均 证实了 NOAC 对于房颤抗栓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且大出血等风险显著降低, 安全性更高。同时 NOAC 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使用更便捷,其药代动力学稳定, 受食物和其他药物影响小,使得患者依从性更好,更便于抗凝管理。但应注意特定人 群治疗前的相关评估。
4 同步评估及纠正可 能潜在的诱因及病因十分必 要。房颤本身引起血流动力学 不稳定是较少见的,多是由于 其他潜在原因的影响或多种病 理状态相互作用所致。积极治 疗可逆性病因或诱因是根本性 的,如低血容量伴低血压的急 性房颤,宜快速液体复苏而非 复律或是严格控制心室率,以 防在纠正基本病理生理状态之 前人为干预了机体的自身代偿 机制。
5 近 年 来, 急 性 房 颤 综 合管理逐步得到国内外广泛 关注,其在改善房颤患者临床 结局方面显示出重要价值。与 此同时,随着急诊学科的不 断发展与进步,急性房颤在急 诊的处理也愈益趋于整体化。 “ABC”路径管理为房颤的综 合管理设立了具体的目标和路 线,即通过抗凝 / 预防卒中、 更好的症状管理、心血管合并 症优化,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 等不良事件风险,改善患者预 后及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疗 费用。
加强合并症管理 改善临床预后
急性房颤患者常合并 多种疾病,房颤与合并症 相互影响,一方面增加了 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另一方面增加了治疗 的复杂性。本指南在合并 H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冠心病、卒中、妊娠期及 合并老年综合征特殊情况 中,充分考虑不同临床场 景下房颤的复杂性,给出 了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为 临床医生提供了具体的治 疗策略和决策依据。
结 语
本指南明确了急性房颤在 急诊的两方面含义,由此涵盖 了从诊断(包括基本心电图特 征)、临床评估(包括血流动 力学状况、病因和诱因探寻、 症状严重程度分级、血栓栓塞 和出血风险)到治疗等急诊通 识性和一般性管理的各个方面, 内容完整,并对特殊临床问题 等的处理策略进行了概要阐述。 指南也强调了急性房颤病情趋 于稳定后应加强多学科协作, 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为提高诊 疗水平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 助和指导。期待本指南能真正 深入到中国急诊的临床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