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天津德美医院创始人奥托·埃克斯教授逝世八十三周年。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傅莱先生的二儿子小理查德·傅莱先生,给《医师报》发来这篇短文,表达对天津德美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德国人埃克斯教授的敬意和纪念。
无论贫富 有口皆碑 奥托·埃克斯(Otto Exi),1869年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比克堡市的矿工家庭,曾先后在德国著名学府攻读医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外科和妇科医生,并在家乡开设了诊所。
埃克斯不仅痴迷医学、视治病救人为天职、对病患极其认真负责和热忱,而且为人中肯正直。不论皇族,还是平民,他都是有口皆碑。
在天津,埃克斯为自己取了一个悬壶济世、颇具风骨的中国名字——“海阁士”。1924年,海阁士与朋友伯瑞尔医生共同商议,积自己多年之经验,想在天津建一座具有欧洲当代高水准的医院。建院初期,他更是视医院为宝、为家,一心扑在对患者的诊疗和医院的管理工作上。
专设穷人病房 分文不取 很快,德美医院的名声传遍了华北甚至东北地区,专程前来看病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但海阁士从未忘记过平民百姓。他专门设置了两间医治穷人的病房,凡在此间接收诊治的穷苦患者,均分文不取。
海阁士的外孙女回忆:“爷爷最喜欢在这两间病室工作,他常常在那里待到深夜。”海阁士没有忘记自己是矿工的儿子。
感染逝世 送别的人们挤满了教堂 1934年夏天,海阁士的一只胳膊患了痈疾。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很快给自己作了手术,将痈疾切除,然而,术后不久,他持续发烧。8月11日,伯瑞尔看出了他的病态,强制他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血液感染。最终,这引起了败血症与肺部感染,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全力抢救,一直处于高烧昏迷状态的海阁士永远告别了他最爱的医院和患者。
“就连他在最后弥留之际的梦语,也全是在讲德美医院之事。”伯瑞尔抽泣地说。
8月21日下午,天津的德国墓区教堂举办了遗体告别仪式,前来送行的人们挤满了教堂内外。当牧师用沉重的语调讲完海阁士的生平和功绩,人们在场内外一片哭泣声中,将这位一生只为救死扶伤的医生,送到通往天堂的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