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国内外多种心脏康复医疗模式深入的学习对比,尤其是在创建并运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可以复制、推广、借鉴的创新模式。
将治疗路径拓展为干预路径
理性的结合目前医院发展的体系,在现有的诊疗路径中渗透康复流程中涉及的健康教育,康复评估,康复干预,导入康复中心。简而言之,从疾病回归到健康,让治疗行为与康复行为无缝对接,这从本质上符合各方利益,填补目前诊疗环节空白。将原来传统诊疗科室不愿意或者无力承接的各项工作化整为零。
以患者体验为中心的KPI管理
患者体验,是心脏康复成功的基础,也是康复中心口口相传的声誉基石。以患者体验为中心更深层的含义是指需要将患者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题做为心脏康复中心的首要任务。
心脏康复中心的管理者将患者需求的各项目标定义为中心医护人员的关键绩效指标,即KPI。谁可以解决患者的“刚需”,谁就在心脏康复中心的建设中占得先机。
以疗效为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策略
如果说临床路径,患者体验是开创心脏康复中心的基石,那么疗效则是中心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运营心脏康复中心的过程中,始终把疗效做为自己的金字招牌,要求对康复的全过程做到流程管理,结局质控,关键指标考核。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肺交互功能,并发症的综合思考,切中疾病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的要害,做到在短期内打破恶性循环,是实现疗效的关键。
同时,要做到对进入康复期和完成康复期的关键指标等对照,切实避免康复中心变成宣教中心,必要时应该让患者知晓指标的意义及改善的情况。
“地图式”患者教育体系的建立
做好患者教育在现阶段中国的心脏康复中心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患者教育是一个体系的建立。这个体系应当以疾病为横坐标,时间为纵坐标,需求(症状)为立坐标,让患者在“地图式”索引导向下,循序渐进掌握对自己疾病的认知,管理,急救,共存,实现对患者当下痛点的捕捉,进而全面接受并参与到医疗行为中来。
另外,笔者建议采取患者自助式,患患互助式,医患帮助式三种教育形式,很好的借用互联网、视频及图文技术,最大可能地节省人力成本。
横向合作与全流程管理
对于中心外的科室,秉承“互助”的理念,帮助临床科室解决刚需。康复中心为目前的医疗流程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而绝不是要和现有的科室竞争患者治疗。也只有本着这样的目的和意义,患者的全流程管理才会得以实现。
横向合作院内的各个科室,可以将康复工作从入院起点一直延伸到出院的交接点,而且在全流程的管理中实现行云流水,润物无声。
医改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之路
心脏康复中的“标本兼治”,“复健”,“整体化”,“功能回复”和中医思想一脉相承,并且中医当中有很多有效的技术手段如中医体操,吐纳,针灸,拔罐,推拿等在心脏康复领域可以得到充分的推广应用。
另外,纵观医改调整的医事服务收费,不难发现国家在政策层面还是对医疗服务,康复,中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鼓励。因此,践行中西医结合的心脏康复可以说是对古老的传承,对新政的把握。
跨学科团队的统筹构架
心脏康复涵盖心血管病学、康复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等多个治疗体系,需要多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合作。对于康复中心内的各个学科,坚持“统筹”分工原则,由不同资质的医务人员在患者康复的不同时间节点上完成相应的工作。以临床流程的完善,推动时间-疗效-效益的增长,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时间都用在刀刃上。
(下转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