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学术年会上,首次设置的主席研讨会(Presidential Symposium)如期举行。全球四大肿瘤学会主席齐聚首,共议当前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前沿与挑战,通过四大学会主席的视角,从全球范围来了解精准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前任主席 Peter Yu教授
美国观点 大数据与精准医学
Yu教授介绍了当前肿瘤学发展的三方面驱动力(有偿医疗保健、数字健康和精准医学)以及肿瘤基因组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整合分析精准医学的大数据和研究致癌新模型是获得高效低毒治疗方法的途径。
他以胃癌为例,详细论述了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致癌的现代肿瘤发病模式,不同疾病分子特征和种族差异胃癌的表型异质性,并介绍了靶向药物进展和免疫检测点拮抗剂的疗效预测因素等。Yu教授还指出,除了基因组数据以外,实现精准医疗还需要整合基因表达、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免疫、环境、行为模式、大量的临床信息、治疗成本和治疗途径等信息。
他介绍了ASCO旗下CancerLinQ智能学习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多家医疗机构、研究型大学、生命科学公司等组建的全球基因组学与健康联盟,论述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和分享对未来肿瘤学实践的影响。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主席Rolf A. Stahel教授
欧洲观点 伞型试验和篮子试验
Stahel教授首先介绍了非商业性质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精准癌医学创新性临床试验可分为“篮子”(研究具相同靶基因的不同癌肿)和“伞型”试验(关注单个癌肿的不同靶基因)。他指出,肿瘤综合分子分型是开展“伞型”和“篮子”试验的基础。Stahel教授还重点介绍了欧洲学术组织及基金会关注并开展这些创新临床试验的情况及2010年开始在肺癌领域探索网络基因组学的临床试验框架。
日本临床肿瘤学会(JSCO)主席Yuichiro Ohe教授
日本观点 二代测序在精准医学中的作用
Ohe教授介绍了日本开展基因测序筛查进而入组临床试验的情况,以及多种肿瘤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异常情况并探索在肺癌之外的肿瘤中靶向ALK融合基因的疗效。
日本肺癌驱动基因流行病学特征,Ohe教授指出,传统的一次检测一个治疗靶点的诊断模式已经过时,同时检测多个靶点基因异常对精准医学而言更为重要。日本已经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基因组突变基因筛查系统,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会改变今后的肿瘤学临床实践。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吴一龙教授
中国观点 精准医学领域的障碍与差距
吴教授详细讲解了精准医学的概念,指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对精准医学认识的误区,例如机器人手术是否属于精准医学的范畴等。
他强调,精准医学的主要适用范围是针对那些具有遗传信息改变的疾病,例如肿瘤、糖尿病、罕见疾病等。
吴教授指出,中国精准医学的障碍主要包括知识技术障碍、伦理法律和社会障碍等。
另外,他还介绍了一些中国正在开展的标志物驱动的创新性临床试验,例如BRAFOMA“篮子”试验和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伞型“试验,吴教授还对实现精准医学过程面临的临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精准医学还需“接地气” 探索国人适宜方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王海涛教授与Peter Yu教授交流时谈及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精准医学的进展。
王教授介绍,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虽然内分泌治疗可使多数患者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控制和改善,但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发展为CRPC。此类患者预后极差,治疗颇为棘手。
Beltran等报道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97例转移性难治性肿瘤(其中主要是CRPC和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了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16个突变是靶向药物治疗靶点,98个突变与肿瘤分子机制相关,1474个突变是功能未知突变。综合分析显示,94%患者通过测序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基因信息。但因入组新药临床试验的困难和超适应症用药的问题,仅有5例患者(5%)接受了测序指导下的精准治疗。
王教授在2014年启动了一项CRPC的精准医学临床试验,是亚洲CRPC领域第一项针对多个靶向基因的“伞型试验”。该试验前瞻性纳入标准治疗失败的CRPC患者,首先分析内分泌治疗耐药前后组织病理和分子表型改变,然后对鉴定出靶点的患者匹配分子靶向药物,观察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变化。结果发现,CRPC呈现明显的肿瘤间异质性,重复性基因变异主要包括AR扩增、TP53 突变、PTEN缺失、 MYCN 扩增、RB缺失、 PIK3CA突变、 PLK1突变等。有5例患者接受了匹配的个体化治疗, PFS分别为4、8、10、6和12个月。
王教授介绍,初步结果显示,分子分型可为CRPC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试验仍在进行中。总之,现有的小规模临床试验已初步展示了CRPC精准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但入组新药临床试验的困难和超适应证用药等问题限制了CRPC精准治疗的实施。
王教授强调,目前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试验设计,未来仍需要开展更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来证实和支持其应用价值,从而使精准治疗在CRPC综合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