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开检查
事出有因
记者在网络中发现,以白女士和张先生为代表的,认为医生从开药和做检查中获取提成的声音,对医生形象产生的负面作用最大。医生对此有何解释呢?
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
现在医生开具检查较以往增多,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医生愿意把新的辅助检查手段用于临床实践,以显著提高诊断率。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更新的辅助检查设备应用于临床。与传统的视触叩听相比,应用新的检查手段能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使过去难以诊治的疾病得到诊断。
其次是医师自我保护的心态,这与目前医疗环境有关。对于一名成熟的医生来讲,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和简单的体格检查分析,能使绝大多数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不能排除少部分疾病会被误诊和漏诊。以前,这种误漏诊患者能够理解,而在当今的背景下,医生会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更多地使用辅助检查。
我曾经听说过同一家医院发生的两起投诉事件。一个是患儿发烧,医生进行常规的听问诊,查体后没有发现特殊情况,遂认为是普通感冒,医嘱吃药,随诊。3天后,患儿发烧更为严重,经辅助检查为肺炎。随后,孩子家长以医生没有进行认真检查、耽误孩子病情为由投诉了医生。
第二周,另一名医生也接诊一发烧患儿,经验血、拍片等多项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医生开出了感冒药处方,没想到,家长也进行了投诉,声称医生明知道患儿无大碍,做多项检查只是为了多要钱。医生当时很委屈,后来想怎么办。如果是第二种情况,起码不会漏诊,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患儿出现炎症并发症,医生恐怕要承担责任。
对于多开药的问题,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不会给患者开与病情无关的药,但问题是,患者从到医院的那一刻起,始终带着挑剔和怀疑的态度看医生的所作所为。在一次义诊中,一位患者拿着他汀药物和一张血脂在正常生理参考值范围内的化验单问我,医生是不是多开药。我了解到,该患者虽然检查单正常,但其有长期的冠心病史,按照相关治疗规范,其低密度脂蛋白应控制在更低水平,医生开出降脂药是完全合理且必须的。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医患缺乏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医生社会形象窥探
记者: 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陈先生:他们脸上都没笑容,感觉医生们过得都不开心,苦大仇深似的,难道是看人间疾苦看得太多了?我个人认为,医生心理都不健康。在医院那种场所,人怎么也不会快乐起来。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医生都会有一种负能量暗示。医生还是应该快乐一点,起码要把正能量带给别人。假如医生面部凝重,患者会怀疑自己得了怪病之类的,气场不对,太严肃了。
我上次去看病,感觉医生很疲劳,就是为了完成工作,应付的感觉,什么交流都没有。人与人真正的交流能够通过语气和神态感觉出来,跟医生交流感觉很累。不过,医生也挺不容易的,一天看一百位患者,心情肯定不会好到哪儿去。
记者:医生在您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赵女士:神秘和伟大。
记者:能说一下理由吗?
赵女士:可能是因为不了解所以觉得神秘,能治病救人所以觉得伟大。
记者:您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学医吗?
白女士:愿意愿意。我认识一个护士,一个月算下来工资能拿到一万呢,医生还能到别的地方做手术,收入肯定更多。他们工资低,奖金高。我认识的那个护士年底奖金有四五万。医生用厂家的药,厂家都给返点,还请出去玩呢。挣得多,工作又稳定,是好工作。
记者:医生在您心目中整体的印象如何?
张先生:现在的医生看病一般都是先让做检查,说的少,之前村子里的医生看病,看个舌苔、摸摸脉、开点药就好了。现在检查开药都比之前要多,还贵。
碎片化交往
难准确判断医疗
▲ 浙江省台州医院 陈海啸
“医生还停留在单纯的医学模式,而患者已进入生物医学社会模式”
社会不理解医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医药卫生基本知识普及面普及水平不高。医学界往往青睐于讲授高大上的医学知识,如精准医学、基因组学计划,却对人类生命本身的生理现象、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向社会教育的少,造成患者难以理解医学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对医疗预期较高。
其次是医患之间的模式错位。医生还停留在单纯的医学模式,而患者已进入生物医学社会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百姓获取知识的路径比以前多了,患者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患者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患者与医生的关系,已从过去的盲目听从转变为期待合作协商。然而,整体上医生的观念还停留在比较封闭的状态,仍然秉承技术主导论。简单地认为患者到医院,医生主要是看病,没有意识到现在人除了看病之外,还有精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治疗舒适的需求。再次是患者受到碎片化信息的误导。现在,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碎片化的医学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中垃圾也很多,很多实际上是商家的广告,这些明显影响了公众对事物的判断。同时,患者把医疗服务当成一种普通的服务,只看到了医院与其它服务行业在服务态度等服务水平上的差距,没有看到本质上的差别。
最后是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医学既是自然科学又是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里,生命科学是所有科学中未知数最多的科学,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确定卫星两年之后几点几分几秒着陆在月球上,但我们却不能确定中午吃过的饭,几点几分到达人体的哪个位置;社会科学是人与人打交道的科学,本身充满很多不确定性;两者结合在一起,理解起来确实很难。
改善这些情况,需要医患的共同努力。医生要意识到拥有医学知识就拥有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患者要理解医学的特殊性,并不能通过碎片化的一篇文章,一次交往就对医院和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