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4-02 总第399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4-02 总第399期
返回上层

总第399期

发布时间:2015-04-02

感染

标题导航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国共识发布

发布时间:2015-04-02来源:《医师报》作者:苏宁宁  阅读: 60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编者按: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MDRO)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减缓MDRO的产生,阻断MDRO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众多专家参与完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共识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MDRO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MDRO感染防控水平。(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1)

blob.png

多重耐药菌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部分

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临床常见的MDRO 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等。

医院内MDRO的传播源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传播源。MDRO感染患者及携带者是主要的生物性传播源。被MDRO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等构成非生物性传播源。传播途径呈多种形式,其中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MDRO医院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咳嗽、空调出风及其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也可导致MDRO传播风险。 

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老年、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近期接受≥3种抗菌药物治疗、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以及MDRO 定植或感染史等。

MDRO医院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感染患者病死率高、住院时间和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以及成为传播源。

MDRO监测是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日常监测、主动筛查和暴发监测。

共识指出,除科学研究需要,不建议常规开展环境MDRO监测,仅当有流行病学证据提示MDRO的传播可能与医疗环境污染相关时才进行监测。环境标本的采集通常包括患者床单位,手频繁接触的部位,可能接触患者的医护、陪护、清洁等人员的手等。

手卫生有效切断主要传播途径  降低院内感染率

手卫生能有效切断主要接触传播途径之一的经手传播病原体,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共识指出,应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5个时刻实施手卫生,即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实施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以及接触患者环境后均应进行手卫生。手卫生方式包括洗手和手消毒。当手部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应立即使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无可见污染物时推荐使用含醇类的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擦手。

在安置MDRO感染/定植患者应尽量单间。无单间时,可将相同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此外,隔离房间或隔离区域应有隔离标识,并有注意事项提示。隔离房间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

合理使用抗菌药延缓和减少MDRO 产生

共识指出,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合理、谨慎地使用抗菌药物可减轻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延缓和减少MDRO 的产生。对此,共识提出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首先,要严格掌握应用指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而缺乏上述感染证据,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其次,应尽早实施目标性治疗,即尽量在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送病原学检测,尽早查明感染源,争取目标性抗菌治疗。

另外,还需正确解读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由于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可能高于临床实际情况,需遵循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感染诊治指南,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作出客观分析,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此外还需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物经济学及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剂量、给药间隔、给药途径以及疗程。优先选择窄谱、高效、价廉的抗菌药物,避免无指征联合用药和局部用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blob.png

感控绝不是感染科“一家事”

作为共识组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胡必杰教授直言,“我国公众对感染病防治知识的匮乏,与崛起的大国形象和国民素质很不相称,亟待重视。”

“临床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为什么这么难?”胡必杰教授解释,因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很复杂,感染疾病谱、病原菌耐药性、感染宿主的状态、抗菌药物供应等均在不断变化。

如果做到感染的有效控制,首先需确定引起医院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其次进行干预,包括改变流程/方法、引进新技术减少或控制危险因素;最后才能实现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胡必杰教授深刻体会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际上是一门技术活、良心活。”他呼吁,我国抗菌药物管理,从粗放的限制到精准的科学,一定要有多方面技术支撑!

新闻速递

我国流感成年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使用不足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冯录召等对我国10省(市)流感成年人住院病例进行了分析,发现病例主要集中在≥65岁组,流感疫苗接种率极低、抗病毒药物使用不足。(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216)

研究于2009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中国10省(市)纳入3 071例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患者,其中实验室确诊240例(7.8%)。结果发现,病例平均年龄为63岁,≥65岁老年人占47.1%。144例(60.0%)患有至少1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流感病例肺气肿比例(7.9%)高于非流感病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19.4%的流感育龄妇女为孕妇,240例流感病例中仅有1.1%在过去一年接种过流感疫苗。流感住院病例中咽痛、呼吸困难所占比例高于非流感住院病例。17.5%的流感病例收入重症监护室治疗,与非流感住院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

23.1%的流感病例在发病后使用了抗病毒药物治疗,高于非流感住院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感住院病例中41.5%出现并发症,病毒性肺炎比例明显高于非流感组(P<0.001)。

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入院时间>7 d、患有哮喘、免疫抑制疾病、怀孕是流感重症的危险因素。

鉴于此,冯录召建议,应推荐孕妇、老年人、慢性病病例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流感住院病例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