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首届香山心脏预防康复论坛在京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新时代·心融合·新征程”。200余位与会专家就慢病防控策略、双心医学发展以及心脏康复模式进行充分交流学习,会议同步进行现场直播,近2万人次在线观看。
据悉,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公布了中国首个大型心脏康复认知调研结果。公众调研纳入2.8万余人,结果显示,我国83%公众不熟知心脏康复,7成公众出现睡眠不足、情绪不佳、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等症状,显示大部分公众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鉴于此严峻形势,我国首个依托互联网+开展的大型双心医学真实世界研究(RWS)启动,为积累双心医学中国证据,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慢病防控形势严峻
健康应为个人、社会、政府共同责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教授指出,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15年居民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病占农村总死因的45.01%,占城市总死因的42.61%;资料显示,导致中国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中,饮食因素居首,占16.4%,其次是高血压和吸烟。慢病是国人早死和伤残的首要原因。
以上数据都提示,慢病防治、关口前移,不仅减轻患者的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也会直接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经济负担。
“健康中国2030”呼吁整个社会对健康负责,健康服务涵盖全社会、全生命周期。
“目前,慢病防控策略强调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调整优化服务体系;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
同时,孔教授指出,慢病防治已进入融合时代。包括医防融合,与药师、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产业融合,医患融合和医体融合。
“大融合带来大发展,应让健康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同责任,让科学技术的发展助力慢病管理增效提质!”孔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愿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临虹教授也分析了目前慢病防治的形势,并指出互联网对于慢病防控的现实意义。
她指出,其一是促进数据壁垒打破,达到数据信息共享的利用;二是完善慢病风险评估的技术,充分利用多方数据及互联网+系统,更好的对人群健康做出评价和追踪管理;三是探索个体化的精准慢病管理方式;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互联网+满足医疗上的使用需求,如可穿戴设备的使用等。
“我们应整合多方力量,利用广泛的信息流、大数据、云平台及诸多互联网模式,进行超级融合,最终从传统医疗走向智慧医疗,更好的完善慢病管理。”王教授提出了未来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朱恒鹏教授做了“中国医疗行业的现状及可能的转型方向”的精彩讲座。朱教授从社会学、组织管理学、公共卫生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包括医患关系之间的问题,并提出了避免医患矛盾的合理化建议。同时,朱教授分析了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呼吁广大医生要认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人民的健康而努力奋进。
重视心身疾病诊治开展全面健康服务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指出,躯体疾病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其不一定是直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循环因果关系。
“心身疾病涉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方面,且具有识别率低,漏诊、误诊率高,治疗不规范等特点。”
陆院士介绍了正确诊治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问题的手段。首先是建立心身疾病诊断模式,进行信息收集、心理社会评估和分析诊断;同时,进行有效的医患交流;正确使用精神障碍的诊断工具、心理社会评估工具及抗抑郁药;联合心理干预。
陆院士建议,对于心身医学学科的发展,应提高临床科研投入,加强学科交汇,建立心身思维,注重联络会诊。
ADECODE研究启动助力双心医学发展
马鲁锋博士介绍,医学模式的转变,加之双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患病率高、诊断率低、危害严重(抑郁和焦虑是心血管病发病和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同时,目前的抗精神类药物临床研究并未证明可降低冠心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因此,急需中国证据的积累以指导国人的双心疾病的防治及诊疗。
此次香山会议启动了ADECODE(Effects of GXTSDW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研究——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或抑郁状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旨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开展国人的双心疾病RWS研究,积累国人数据,解码冠心丹参滴丸的双心获益。
ADECODE研究由胡大一教授、陈可冀院士担任主要研究者,计划入组全国100家研究中心的1万例冠心病伴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
为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和双心疾病诊疗数据,克服临床数据整合的技术壁垒,研究首次构建了“心康在线”互联网+平台,依托此平台开展ADECODE-RWS患者随访,充分挖掘基于双心临床医疗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