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视角/详情

“治愈 帮助 安慰”新解

时间:2014-10-30 11:05:00来源:未知作者:秦伯益 阅读: 105344

blob.png

来自医生的安抚很重要,医生应该怎么做?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似乎成了当代医生的《座右铭》。作为一百年前一位医生的《墓志铭》是很好的。它如实地反映了当年一位结核科医生所能做的一切。但现在就整个医学来说,一百多年来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仍然是那三句话就不够了。从《墓志铭》到《座右铭》,我想框架可以不变,改一点就行。

安慰在医疗中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临终患者的安慰。英国伦敦的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医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也是至今第一流的临终关怀医院,已有百余年历史。我在那里参观,看到患者大多在活动室里看书、织毛衣、玩牌、祷告、唱诗、看电视。每周还有职业对口的社会志愿者来陪他们聊天,有的结成了固定的朋友。院长对我说,这里大多数患者的生命只有一个月左右。我很惊讶,这些绝症患者在临终前一个月还可以无痛苦地享受人生。我深感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医学和人文关怀的进步,我也坚信中国不久后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在治疗用药方面要用够——疼痛时,长效吗啡要用足;烦躁时,镇静安定药要用够;失眠时,安眠药要保证——生命质量的保证比生命的延长更重要。现在,中国的医生也体会到了这点,但具体实施中还很难完全做到。

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观念的差距最大。在西方完善的医院里,除患者家属和医生,还有四种人在承担着对患者的安慰:临床心理学家、固定的医疗技工、社会志愿者和牧师。可惜,中国医院还远非完善,尤其缺乏为患者宽慰寂寞、寄托心灵的志愿者。观念的落后还表现在患者一般缺乏科学的幸福观和唯物的生死观。幸福是一种主观感觉,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自己觉得好就是好。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