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视角/详情

中国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发布

时间:2017-08-10 17:26:45来源:未知作者:赖克方 阅读: 124778

blob.png

自从2009年颁布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来,6年时间过去,中国咳嗽指南对国内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咳嗽的发病机制、病因分布、诊断与治疗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很多临床医生一直期待新版咳嗽指南的问世。

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14年启动了2009年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的修订工作。2016年5月新版咳嗽指南终于面世,本次新修订的咳嗽指南无论从方还是从内容上都较前版指南有了较大的改进。

咳嗽诊断原则与流程

★将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检查。

★建议将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查作为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的补充手段。

★24 h食管pH值-多通道阻抗监测是诊断胃食道返流咳嗽(GERC)的重要方法,但由于耗时费力,成本较高,建议列为二线检查。

★诊断和治疗两者应同步或顺序进行。如检查条件不具备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性治疗,并根据治疗反应确定咳嗽病因,治疗无效时再选择有关检查。

★治疗有效是明确病因诊断的前提。治疗部分有效但未完全缓解,应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和是否存在其他慢性咳嗽的复合病因。

★治疗无效时应评估是否诊断错误,治疗力度和时间是否足够,有无影响治疗疗效的因素,如职业或环境暴露因素。

指南特色

本版指南首次采用了循证医学的方法。除了临床方面的专家外,还邀请了循证医学与指南制订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成立了指南修订专家组与工作组,检索了83 280篇文献,提取了317条证据,最后采纳了472篇文献,142条证据。在472篇参考文献中,其中来自中国111篇。

指南参考GRADE方法,证据分为“高、中、低和极低”四个级别,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弱推荐和没有明确推荐意见”三个级别。

指南除了对原有的章节进行了更新和扩展外,在正文中增加了咳嗽的评估、咳嗽的中医中药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特点与治疗原则。增加了慢性咳嗽的少见病因,介绍了不明原因咳嗽(难治性咳嗽,咳嗽高敏综合征)等相关问题。

急性咳嗽诊断与治疗

普通感冒

★感冒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与体格检查,通常不需要进行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痰液检查或影像学检查。

★减充血剂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联合应用能明显缓解咳嗽症状。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无需进行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或痰液检查。

★剧烈干咳者可适当应用镇咳剂,有痰而不易咳出者使用祛痰剂或黏痰溶解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咳嗽症状。缓释愈创甘油醚可缓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疑诊为急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不必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因其治疗效果不明确。对于咳黄脓痰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推荐给予抗生素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若不给予抗生素治疗,应向患者解释。

常见慢性咳嗽病因诊治与经验性治疗

★慢性咳嗽的诊断应首先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道返流咳嗽(GERC)和变应性咳嗽(AC)等常见病因,上述疾病约占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因此应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治疗。

★慢性咳嗽经验性治疗推荐首先针对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进行治疗,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CVA、UACS/PNDS、EB、AC和GERC。其次,建议根据病史推测可能的慢性咳嗽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最后,建议根据临床特征将慢性咳嗽分为激素敏感性咳嗽(包括CVA、EB及AC)、UACS和GERC进行经验治疗,有利于减少经验治疗的盲目性,提高经验治疗的成功率。


虽然我们在咳嗽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也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首先,慢性咳嗽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关注,但国内研究慢性咳嗽的单位尚不多,需要更多的同道加入慢性咳嗽的研究行列中来。其次,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和疗效评估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认可,国内已有数十家医院开展了该项检查,但总的来说,开展得还不是很普遍。

目前已将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列入全国重点呼吸专科的建设项目,希望有更多的单位开展这方面的检查。另外,一些慢性咳嗽的诊断治疗及机制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明确,如顽固性感染后咳嗽的治疗方法、不明原因咳嗽或难治性咳嗽的治疗、咳嗽高敏感性的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等。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