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诊断到全程管理:aHUS诊疗体系迈向同质化新阶段
9月24日是第九个世界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关爱日。当前,我国对aHUS这一罕见血栓性微血管病的防治重心,正从“看得上病”向“看得好病、管得好病”纵深推进。
付平教授
日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主任付平教授在接受《医师报》专访时指出,随着aHUS被连续三年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并配套出台单病种质控指标,aHUS诊疗同质化已成为当前阶段的核心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融汇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多元支付与系统随访的全程管理闭环。
警惕惯性思维 aHUS识别认准“三联征”
aHUS是一种由补体系统调节异常引发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付平教授解释道:“补体系统本是人体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但在aHUS患者中,由于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导致其过度激活,误伤自身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微血管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多器官损伤。”该病患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七,起病急骤,预后凶险。
aHUS的临床表现具备典型“三联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付平教授强调,临床实践中,“三联征”并非总是同时或典型出现,这极大考验着医生的临床思维。他结合一例青年男性患者的诊疗经历指出,该患者初期仅表现为肾功能急剧恶化,血小板减少是后续动态监测中才显现的关键线索。“这提示我们,对于不明原因的急性肾损伤,必须动态监测血常规和外周血涂片(寻找破碎红细胞),并将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鉴别诊断思维贯穿始终,避免因惯性思维误判为普通肾衰竭。”
确诊aHUS需遵循严格的排除性诊断流程。“关键是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TMA。”付平教授指出,“例如,通过粪便检测排除志贺毒素-producing大肠杆菌感染(STEC-HUS),通过ADAMTS13活性检测排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还需谨慎排除恶性高血压、自身免疫病等继发性因素。”
一旦确诊,迅速启动补体抑制剂是阻断病情发展的关键。“aHUS的治疗是‘与时间赛跑’,早期干预能直接降低急性期死亡率,并为最大程度保留肾功能创造机会。”付平教授强调,治疗并非一劳永逸,aHUS作为一种慢性病,其长期管理的核心在于预防复发。“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是终身存在的风险,因此,坚持规范治疗、定期监测、避免感染等诱因,是守护患者肾功能的‘三道防线’。”
多方协作 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整合”
在提升诊疗规范性的系统层面,付平教授认为,国家推动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与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设正发挥着关键作用。“让肾脏科、血液科、儿科、产科等不同学科的医生都具备识别与转诊的意识,通过MDT汇聚专科力量,是减少漏诊、实现精准治疗的重要路径。”他表示,政策引导下的单病种质控体系,正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断流程、用药选择与随访管理上趋向规范。
然而,规范诊疗的落地,离不开可持续的支付保障。付平教授坦言,尽管国家医保谈判显著提高了创新药的可及性,但地区间报销政策的差异仍是实现诊疗同质化的现实障碍。“对于需要终身管理的罕见病,构建以‘国家罕见病专业保障基金’为核心的多层次支付体系已刻不容缓。”他表示,该基金能精准填补创新药的支付缺口,再叠加地方补充、商业保险与慈善援助,才能形成一个稳定、可持续的“保障池”,确保不同地区的患者都能获得同等标准的治疗。
展望未来,付平教授指出,aHUS的防治体系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整合”。前端需加强基层医生培训,提升识别与转诊效率;中端依托MDT和质控指标,确保诊疗规范化;后端则通过多元支付和长期随访,保障患者预后。“最终目标是打破地域壁垒,让每一位aHUS患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到标准化、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付平教授总结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9-252025
丁小强教授:为aHUS患者点亮希望,重启美好人生
-
09-252025
从精准诊断到全程管理:aHUS诊疗体系迈向同质化新阶段
-
09-102025
打破“激素恐惧”,科学认识生长激素治疗,长效生长激素为矮小儿童生长“加速度”
-
09-082025
儿童矮小莫信“晚长” ,科学干预方能抓住黄金生长期
-
孟文勃:ERCP技术进入崭新时代
2024-11-04 -
多维度建设 共探重症医学发展模式
2024-10-29 -
以整体观看重症医学“大学科”建设
2024-10-21 -
林海滨:医院管理离不开超前思维和务实精神
2024-04-03 -
胡兵:AI辅助消化道疾病诊疗正当时
2024-02-26
-
2023大咖秀现场 | 褚倩教授:肺癌治疗理念不断更迭,以患者为中心贯穿诊疗全程
2023-06-28 -
从“天罗地网”到 4K,腹腔镜发展助力妇科微创
2023-07-12 -
微创之声|“一台手术切胃癌肠癌,两种术式用微创解疑难”烟台山医院胃肠外科“双镜合璧”完成一例无切口胃癌+直肠癌NOSES根治术
2023-06-28 -
进展&亮点 | 董丹凤教授:晚期乳腺癌治疗“乘风破浪”,新进展为患者“纾忧解困”
2023-08-01 -
靶向治疗破解卵巢癌复发困境,“手术+化疗+维持治疗”全新治疗模式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3-07-18 -
疫情防控新阶段,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家有几点提醒
2023-01-19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团队:一个科室能治愈的患者总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