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开苦降法探索性研究与突破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难治病,是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之一。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众多,其中“辛开苦降法”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临床应用该法,紧抓关键病机,随症加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目前已成为临床和科研的热点,应用广泛。
辛开苦降为理论依据
《内经》首提阳明病治疗原则,为“以辛散之”、“以苦泄之”为法治疗脾胃病提供理论支撑。辛开苦降法首创于《伤寒杂病论》,利用两类性味截然相反药物的对立作用和不同属性进行配伍,产生整体效应,扩大主治范围。辛味药物如干姜、半夏等,苦味药物如黄连、黄芩等,一辛一苦,一热一寒,一者开散升浮、轻清向上,一者通泄通降、重浊向下,两者相反相成,从而平调寒热、调畅气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胃痞”、“胃脘痛”等病症范畴,具有病情反复、病程漫长等特点。随病情发展往往衍生它证,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运化失调、气机不畅。
笔者基于30余载临床经验,以辛开苦降法为理论指导,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创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验专方。
方中姜半夏辛散温开以升阴,和胃降逆、消散痞满,为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涌泄以降阳、除泄痞热,干姜温中散寒,为臣药,党参、砂仁健脾益气,元胡、白芍、郁金缓急通络止痛,厚朴、川军加强祛痞降气之效,诸药合用,有凑苦辛通降、平调寒热、理气止痛之功。
探索性研究
1992年,笔者研究团队基于动物实验发现,该方具有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胃壁肌电活动与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
随后,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发现该方能上调谷胱甘肽S-转移酶Pi2、超氧化物歧化酶-2、α-烯醇化酶等表达,通过改善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线粒体的功能从而发挥生物效应。
随后,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合作开展体外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在GES-1细胞中通过Nrf2/ARE通路诱导GSTP1、SOD2表达,从而发挥对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作用。
下一步,将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合作,探索辛开苦降法结合外治法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未来应从中医辨证规律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药治疗机制研究、中医药改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等方面深入探索,实现临床发现-基础研究-新药开发-临床应用的无缝链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教师节特辑 | 北京医院刘明主任寄语:“敬畏生命、敬畏专业、敬畏未知”
2025-09-10 -
04-292025
人工智能诊疗将走向前台——医生做好准备了吗
-
new肝癌免疫治疗的“路障”:胆汁酸 | 科普时光
2025-03-07 -
02-172025
慢病管理药先行 临床药师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
双镜合壁 助力消化疾病微创精准治疗
2024-12-24 -
朱玉龙:严重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部结节经皮穿刺活检的注意事项
2024-11-21 -
IDSC感染专栏54③|重症感染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国诊断积分系统CDSS显优势
2022-06-28 -
IDSC感染专栏54②|夏秋季的烦恼,这种介于细菌与病毒间的病原在我国有抬头之势
2022-06-28 -
IDSC感染专栏54①|二代测序预测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有新发现
2022-06-28
-
何为巴林特小组?一文读懂
2017-02-23 -
IDSC感染专栏54③|重症感染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国诊断积分系统CDSS显优势
2022-06-28 -
益生菌预防艰难梭菌感染真的有效吗?
2021-09-07 -
孩子不是大人“缩微版” 小儿妇科聚焦未成年女性健康
2023-05-30 -
倪晓光:用好手中喉镜 提升鼻咽喉早癌检出率
2023-03-07 -
赵进喜教授: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病的特有优势
2023-06-09 -
心血管代谢医学|将临床研究融入社区日常临床诊疗以提高医学服务水平和质量
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