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视角/详情

辛开苦降法探索性研究与突破

时间:2016-01-21 16:25:00来源:未知作者:魏玮 郭宇 阅读: 111757

blob.png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难治病,是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之一。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众多,其中“辛开苦降法”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临床应用该法,紧抓关键病机,随症加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目前已成为临床和科研的热点,应用广泛。

辛开苦降为理论依据

《内经》首提阳明病治疗原则,为“以辛散之”、“以苦泄之”为法治疗脾胃病提供理论支撑。辛开苦降法首创于《伤寒杂病论》,利用两类性味截然相反药物的对立作用和不同属性进行配伍,产生整体效应,扩大主治范围。辛味药物如干姜、半夏等,苦味药物如黄连、黄芩等,一辛一苦,一热一寒,一者开散升浮、轻清向上,一者通泄通降、重浊向下,两者相反相成,从而平调寒热、调畅气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胃痞”、“胃脘痛”等病症范畴,具有病情反复、病程漫长等特点。随病情发展往往衍生它证,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运化失调、气机不畅。

笔者基于30余载临床经验,以辛开苦降法为理论指导,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创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验专方。

方中姜半夏辛散温开以升阴,和胃降逆、消散痞满,为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涌泄以降阳、除泄痞热,干姜温中散寒,为臣药,党参、砂仁健脾益气,元胡、白芍、郁金缓急通络止痛,厚朴、川军加强祛痞降气之效,诸药合用,有凑苦辛通降、平调寒热、理气止痛之功。

探索性研究

1992年,笔者研究团队基于动物实验发现,该方具有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胃壁肌电活动与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

随后,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发现该方能上调谷胱甘肽S-转移酶Pi2、超氧化物歧化酶-2、α-烯醇化酶等表达,通过改善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线粒体的功能从而发挥生物效应。

随后,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合作开展体外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在GES-1细胞中通过Nrf2/ARE通路诱导GSTP1、SOD2表达,从而发挥对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作用。

下一步,将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合作,探索辛开苦降法结合外治法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未来应从中医辨证规律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药治疗机制研究、中医药改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等方面深入探索,实现临床发现-基础研究-新药开发-临床应用的无缝链接。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