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胎儿发育的复杂过程中,大脑的形成是最精妙的工程之一。正常情况下,怀孕早期,胎儿的前脑会像一栋大楼被规划好一样,分裂成左右两个对称的“半球”(房间),形成我们熟悉的大脑结构。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这个关键的“分裂”过程出现了严重错误,导致一种称为全前脑畸形的严重先天性疾病,产前超声是主要的筛查和诊断工具。胎儿全前脑(又称前脑无裂畸形,HPE)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先天性脑部发育异常,表现为大脑半球未完全分裂,常伴随颜面部畸形(如独眼、喙鼻、唇腭裂等)及智力障碍。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 30%~50%的全前脑胎儿会合并染色体异常,尤其是13- 三体和 18- 三体综合征。这些染色体疾病不仅会加重胎儿畸形程度,还可能导致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死亡,即使存活者也多伴随严重智力障碍、癫痫等。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对家庭决策至关重要。
第一重防线:孕早期超声筛查
孕 11~13 周是关键时期,此时胎儿颈项透明层(NT)超声检查是全前脑筛查的首道防线。若 NT 增厚(≥ 3 mm),往往是染色体异常的重要信号。倘若同时出现单脐动脉(正常胎儿有 2 根脐动脉)、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以及法洛四联症、单心室等严重心脏畸形,就需高度警惕胎儿可能存在全前脑问题。
第二重防线:孕中期胎儿系统性结构超声检查(俗称大排畸)+ 无创 DNA
孕 18~22 周迎来孕中期关键阶段,此时系统超声检查堪称诊断全前脑的“金标准”。在该检查中,全前脑有着典型表现:正常胎儿本有两个侧脑室,可全前脑胎儿仅有一个融合的脑室,即单一脑室腔;脑中线结构缺如或不完整,大脑半球未分离,呈现大脑半球融合状态;丘脑融合;还可能出现颜面部畸形,像独眼、唇腭裂(尤其是正中型)、喙鼻、鼻骨缺如等。一旦超声提示全前脑,需即刻启动染色体异常筛查。无创产前 DNA 检测(NIPT)是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抽取孕妇外周血,检测胎儿游离 DNA 中21/18/13 三体的风险,准确率高达 99%,不过对其他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较低。血清学筛查也不可或缺,它检测孕妇血液中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指标,结合年龄、孕周计算风险值,但单独用于全前脑筛查敏感性欠佳,需与超声结果联合解读,以更精准地评估胎儿状况。
第三重防线:侵入性产前诊断
当超声高度怀疑胎儿存在全前脑,或者NIPT、血清学筛查显示高风险时,就需借助羊水穿刺或绒毛取样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此乃确诊染色体异常的“金标准”。羊水穿刺一般在孕 16~ 22 周实施,通过抽取羊水中的胎儿细胞,能检测所有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不过流产风险约 0.5%。绒毛取样则在孕10~13 周进行,适合早期诊断,但流产风险约1%,略高于羊水穿刺。若核型分析结果正常,还可进一步做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它对微缺失 / 微重复的检出率比核型分析高 10%~15%。此外亦可进行特定基因 Panel 或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寻找相关的基因突变。
筛查后决策:科学评估,理性选择
若确诊胎儿全前脑合并染色体异常,必须全面综合评估多方面因素。染色体异常类型是关键考量,像 13/18 - 三体综合征预后极差,胎儿多在宫内或新生儿期死亡;部分全前脑胎儿可能存活至出生,但智力和身体发育程度跟正常者差异较大,需长期康复治疗。而某些微缺失综合征,如 22q11.2 缺失,经早期干预治疗,其预后可改善。畸形严重程度也不容忽视,若全前脑还合并严重心脏畸形或颜面部畸形,会极大影响术后生存质量。此外,家庭意愿至关重要,要与遗传咨询师、产科医生充分沟通,仔细权衡继续妊娠的风险以及终止妊娠面临的伦理问题。
预防胜于治疗:备孕期的未雨绸缪
全前脑合并染色体异常虽难完全规避,但备孕期积极行动可降低风险。首先,要在孕前 3 个月至孕早期每日补充 0.4~0.8mg 叶酸,能有效降低神经管缺陷风险。其次,务必远离辐射、苯和甲醛等化学污染物,谨慎使用抗癫痫药等致畸药物,戒烟戒酒,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最后,有染色体异常家族史或反复流产史的夫妇,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并接受携带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