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损伤是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涉及腹腔内器官及血管的损伤,其恢复过程需严格遵循医学指导。
腹部损伤的分类与急救处理
腹部损伤 分为开放性损伤(如刀刺伤、枪弹伤)和闭合性损伤(如撞击、挤压伤)。无论是哪种类型,均可能伴随腹腔内脏器(如肝、脾、肠道)的损伤。
急救处理 第一,要迅速评估伤情,判断患者意识、呼吸及出血情况。若发现开放性伤口或内脏脱出,切忌自行回纳,可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第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有呕吐,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必要时清理口腔分泌物。第三,禁止进食饮水。避免加重胃肠道损伤或麻醉风险,需等待医生评估后再决定饮食恢复时间。第四,控制出血与休克。用干净布料加压包扎开放性伤口,监测血压、脉搏。若出现面色苍白、冷汗等休克症状,需立即就医。
腹部损伤的术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 24~72小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血氧及尿量。若出现血压骤降、心率加快、意识模糊,需警惕腹腔再出血或感染性休克。
引流管护理 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颜色及量。若引流量突然增加(>100ml/h)或呈鲜红色,提示活动性出血。
伤口管理 开放性损伤或术后切口需每日消毒换药,观察红肿、渗液情况。合并糖尿病或免疫力低下者,需延长抗生素使用周期。
并发症的识别与预防
腹部损伤患者需警惕以下并发症,及时干预可降低风险:
腹腔感染 若出现持续高热(> 38.5℃)、腹痛加剧或腹膜刺激征(板状腹、反跳痛),提示可能发生腹膜炎,及时调整抗生素。
肠粘连与肠梗阻 术后早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翻身、踝泵运动,逐步过渡至床边活动。若出现腹胀、排气停止,需警惕梗阻。 深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者每日进行下肢气压治疗,穿弹力袜。高危人群(如肥胖、糖尿病患者)需皮下注射抗凝剂。
应激性溃疡 严重创伤患者术后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观察大便颜色,发现黑便立即报告。
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恢复功能
术后活动时间表 ①术后 24小时:床上踝泵运动(每分钟 15次,每日 3组)预防血栓。②术后 3天:在搀扶下坐起,逐步进行呼吸训练(腹式呼吸 +缩唇呼吸)。③术后 1周:每日步行10~15分钟,分 3次完成,避免提重物。④术后 1个月:可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禁止仰卧起坐、举铁等腹压增高活动。
瘢痕管理 拆线后使用硅酮凝胶或压力贴,配合按摩(术后 6 周开始)减少瘢痕增生。腹部伤口需防晒 6 个月以上。
饮食管理:分阶段科学进食
腹部创伤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毫无顾忌地饮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方可进食。原则是从少到多,从稀到厚,少量多餐。食物应富含蛋白质、高热量和多种维生素。
营养搭配要点 补血食物如红枣、桂圆、动物肝脏、菠菜,促进血红蛋白恢复。维生素补充如西兰花、胡萝卜、猕猴桃增强免疫力,芦笋、菌菇类含抗癌成分。
禁忌清单 烟酒、腌制食品、生冷海鲜、糯米类黏性食物。
心理支持与社会适应
创伤后应激干预 约 30% 的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会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可通过正念冥想、音乐疗法缓解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重返工作指导 办公室工作者术后 4~6 周可恢复轻体力劳动,建筑工人等需延长至 3 个月。定期复查 CT 评估腹腔恢复情况。
预防腹部损伤的日常建议
高危场景防护 驾车系安全带、高空作业佩戴安全绳,减少撞击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BMI<24)、避免空腹剧烈运动,降低腹壁脆弱性。
急救知识普及 学习止血、心肺复苏等技能,提升意外发生时的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