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泌尿外科门诊,常能见到因腰痛、血尿前来就诊的患者,其中不少人被确诊为肾结石。这颗藏在肾脏里的“小石头”,虽体积微小,却可能引发剧烈疼痛,甚至威胁肾功能。那么,肾结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肾结石的形成
气候与水分摄入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排汗和呼吸丢失大量水分,若未及时补充,尿液会浓缩,矿物质浓度升高,易析出结晶。这也是肾结石在夏季或热带地区发病率更高的原因。例如,长期户外工作者若饮水不足,患肾结石的风险显著增加。
饮食结构 ①高草酸食物:菠菜、甜菜、坚果等富含草酸,过量摄入会增加草酸钙结石风险。②高钙与高盐饮食:牛奶、奶酪等高钙食物若与高盐饮食(如咸菜、加工肉)结合,会促进尿钙排泄,增加结石风险。③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沙丁鱼等富含嘌呤,代谢后产生尿酸,易形成尿酸结石。④高糖与高脂肪饮食:过量摄入糖分和脂肪会干扰代谢,增加尿液酸度,促进结石形成。
代谢异常 ①高尿酸血症:尿酸排泄过多或代谢异常,易形成尿酸结石。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血钙升高,尿钙排泄增加,形成钙结石。③低钾血症:钾离子缺乏会减少尿中枸橼酸盐(抑制结石形成的物质),增加结石风险。
尿路因素 ①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矿物质沉积。②尿路感染:某些细菌(如变形杆菌)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 pH 值升高,形成磷酸铵镁结石(感染性结石)。③尿路异物:如长期留置导尿管,可能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
药物与遗传 ①药物: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 C、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增加尿液中结石成分的含量。②遗传:家族中有肾结石病史者,患病风险更高,可能与基因缺陷导致的代谢异常有关。
肾结石的预防
充足饮水 每天饮水量应超过 2500ml,保持尿液清亮无色。夏季或夜间需额外补水,睡前和半夜各饮水一次,可饮用含矿物质少的磁化水或纯净水。避免用浓茶、咖啡、啤酒代替饮水,因这些饮品可能增加结石风险。
科学饮食 ①限制高草酸食物:草酸钙结石患者应减少菠菜、甜菜、坚果的摄入。②控制钙与盐:避免高钙与高盐饮食结合,适量摄入牛奶等钙源,但需与低盐饮食搭配。③低嘌呤饮食:高尿酸者应少吃动物内脏、沙丁鱼,少喝肉汤。④增加膳食纤维:燕麦、芹菜、萝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草酸吸收。
适度运动 快走、慢跑、跳绳等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尿液排泄,减少矿物质沉积。久坐不动者应每 1小时起身活动 5分钟,避免尿液淤滞。
控制体重 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尿钙和尿酸排泄。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BMI 18.5-23.9),可显著降低结石风险。
定期体检 有肾结石家族史或既往患病者,应每年进行一次泌尿系超声检查。若发现小结石(直径≤ 4 mm),可通过多喝水、多运动促进排出;若结石增大或引起疼痛、血尿,需及时就医,避免肾功能损害。
特殊人群预防建议
糖尿病患者 控制血糖,减少尿糖对尿液酸碱度的影响。
痛风患者 长期服用别嘌醇降低尿酸,避免尿酸结石形成。
长期卧床者 定期翻身、拍背,促进尿液流动,减少淤滞。
肾结石危害不容小觑。不过,大家无需过度恐慌,通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我们完全能够将这颗“小石头”扼杀在萌芽状态。日常要牢记“多喝水、管住嘴、迈开腿、常体检”这十二字口诀,便能让肾脏远离结石的困扰,守护好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