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逢节假日和休息日,我们会与家人、朋友之间聚餐,增进彼此感情。而在聚餐过程中,互相夹菜是表达关心与照顾的形式之一。但是,不恰当的夹菜动作、共用餐具会埋下健康隐患。据调查统计,我国因聚餐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超过 60%,由此诱发胃溃疡、胃炎等多种疾病。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公筷的重要性,我国也在 2020 年提倡“分餐公筷”,目的在于减少疾病传染,保障用餐安全。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呈螺旋形,能够在胃部强酸的环境下生存,其分泌尿素酶、尿酸,同时附着于胃黏膜上,从而引起慢性炎症。另外,它会破坏胃黏膜,造成溃疡。如果长时间感染幽门螺杆菌而未得到有效处理,可能最终演变成胃癌,危及生命安全。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以“口 -口”为主,其中共餐就是常见传播方式。
途径 1 使用共同餐具传染 当筷子等餐具粘到唾液,就存在沾染病原菌的风险,然后通过夹菜形式传染给别人。
途径 2 咀嚼喂食 一些家长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人,习惯将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从而使婴幼儿感染幽门螺杆菌。
途径 3 接吻 一些家长习惯性亲孩子的小脸、小嘴、小手,唾液留存后孩子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途径 4 不干净的食物或水 调查显示,食用生食或生水后感染病原菌的风险大大升高。
公筷 最简便的预防细菌入侵方法
我们日常所说的“公筷”便是指公用筷子,这是我国古代时便已存在的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淹没于历史当中。公筷的功能是专门用于夹取菜肴放入自己碗中或碟中,这样可以避免个人餐具之间的混乱,这一习惯的改变有助于控制交叉感染的问题。
公筷使用的科学依据 使用公筷后能够避免个人餐具直接触碰菜肴,从而避免含有细菌的口水进入传播链内。有数据研究表明,使用公筷后能够降低家庭成员内幽门螺杆菌的传播率,可基本控制在 30%以下。
正确使用方法 在吃饭前,需先放置公筷和公勺,且其形状、颜色和个人餐具需保持明显的区别,以免使用中混淆。且在外和朋友、同事等共同聚餐时,应该提倡使用公筷,以便养成良好的习惯。
公筷和分餐的区别 分餐制虽然可以更有效地隔绝幽门螺杆菌传播,但以目前国内的现状和群众需求来看,很难推广。而公筷则介乎于常规用餐习惯和分餐制之间,既保留了用餐范围,又能够控制传播。
从用筷开始改变用餐习惯
推行公筷制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包括百姓家庭、餐饮行业、政府政策等。其中老百姓家庭需养成公筷习惯,以保证自己和孩子的健康;餐饮行业需起到带头作用,在每一份菜单前需明确标注是否使用公筷,给消费者以优先选择权;政府则需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并将公筷习惯纳入文明用餐中,提倡群众积极响应。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稍有不慎,极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公筷行动尽管是一个小小的行为,但可以有效阻断传播链,从而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使用公筷,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