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情一线
“要感染就感染我一个人”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出现,急诊医师总是最先出现。有数据显示,非典后受表彰的医生中70%~80%都是急救出身。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卢彩兰就每到此时主动请缨,始终工作在疫情防治一线,吃住均在医院。由于各项防治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常常打乱科室正常运转,她白天晚上连轴转,从无怨言,一边组织疫情防治工作,一边抓急诊科日常工作,做到疫情防治与正常工作两不误。
北京世纪坛医院王真在“非典”初期诊断了北医三院第一例“非典”病例,由于她对患者的及早识别和隔离,避免了患者间的交叉感染,为后来大规模迎战非典争取了时间。为防止其他医护人员被感染,她主动对领导说:“我已经接触患者了,要感染就感染我一个人吧。”之后一干就是40多天,经历了生死考验,直到疫情被控制。
应对突发事件坚决果断、无私无畏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王宇航在多次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抢救工作中所显现的特点,她出色完成了如80多人的亚硝酸盐中毒事件、200多人的四季豆中毒事件等的抢救工作。2010年10月,河南平禹煤电公司四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获悉讯息的王宇航参加平煤矿难医疗救助,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的接见。
不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在重大事件急救保障上,也常有急诊医师身影。海南省人民医院宋维连续10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医疗急救保障、多次承担社会大型或重要活动现场急救保健任务,多次主持群体中毒抢救。尤其是作为被海南省政府指定的、历年博鳌亚洲论坛现场急救医疗保健单位,其工作受到省政府、省卫生计生委及医院表彰。
改善服务
提高医学水平 引领学科发展
在临床诊治的同时,急诊医师们用心总结临床经验,并据此开展研究、多学科协作等工作,最终使患者受益。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患来说,压疮是难言的痛。尤其是营养不好的恶病质,压疮进展非常迅速,严重的深可见骨,溃烂发臭,很容易出现感染。为了解除病痛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极大痛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维平专注压疮的诊疗研究近30年,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治疗理念,同时还拥有两件“法宝”——骑跨椅和波浪床。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压疮治疗第一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杨每年负责指挥抢救危重患者近千人次,涉及多学科多专业。从2003年开始,郭杨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中国血友之家合作,成立北京地区血友病协作组。这种从儿童到成人的血友病多学科协作,配合急诊24小时急救的北京模式得到患者和国内专家的认可,同时与世界血友病联盟合作交流,推动了国内血友病工作的全面开展,并获得了国外专家的肯定。
此外,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史继学一直致力于急诊医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开展了内镜下治疗、B超导向注射药物治疗及X线监测下肝动脉栓塞疗法,并参与了多种药物的临床试验。他尤其擅长急性中毒、心脑肺血管急症、急性消化道出血及多发性创伤等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居国内先进水平,已将急性农药中毒病死率降至3%以下,急性有害气体中毒治愈率几达100%,受到国内中毒专家的高度评价。
“从2009年,我的心脏出现房朴、房颤,甚至脑梗。每次都是首选附院急诊科救治,我相信他们。在新老主任带领下,急诊科是团结的集体,是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团队……”这是一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是对医务人员最大的鼓励,信中提到的正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凤英,她不遗余力地培养急诊后备军,向他们传授新知识新理论,训练急诊内科80%医生熟练深静脉置管抢救休克患者,带动大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与陈凤英一样的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赵敏也在培养急诊人才方面付出良多。她刚来到急诊科任主任时,科里医师不会气管插管,重症患者需要请麻醉医生插管。赵敏用了半年时间,手把手教大家气管插管、腰穿、骨穿及心包穿刺等急救技术,保证了患者抢救成功率。同时,她还派年轻医生前往国内外优秀医院进修、学习,开阔年轻人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才干。
今年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郑亚安在急诊科工作的第30个年头,他见证了急诊医学从乏人问津到如今日渐受到重视,急诊科的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他在学科发展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如带领急诊科与其他相关科室密切合作,共同建立紧急救治危重患者的医疗平台,充分发挥和利用急诊科拥有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百姓身边
“医生要想方设法为患者做点事”
如今,急诊医师的能量不仅限于几千平方米的急诊室内,他们还将自己的心血奉献给更多的百姓。
老百姓急救意识和技能的缺乏,是上海瑞金医院陆一鸣最大的“心结”。因此近年来,他在出色完成科室建设的基础上,向百姓普及必要的急救知识,后者已成为他工作的重心之一。
陆一鸣率先在上海创办中外专家急救危重病医学学习班,在工厂、学校开展心跳骤停徒手心肺复苏培训;在上海医学院校首创急救医学教研室,组织三级医院急救专科医师到社区开展全科医生心肺复苏培训;成立上海首个通过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并向公众开放……由他推动向上海市近100所初高级中学广泛开展面对卫生、体育老师乃至部分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放置自动体外除颤仪项目已得到实施。
“做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视患者如亲人的良好医德。”从事临床医疗40年,青海省人民医院公保才旦以高原人特有的奉献、执着、顽强的精神奋战在青藏高原。草原上牧民看病非常困难,公保才旦经常带领医疗队下到基层为牧民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他对待患者,不分职位高低,不分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
“医生要想方设法为患者做点事”,这成了公保才旦医生的口头禅。而他在草原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广大农牧民们称为“高原上的神曼巴”(注:曼巴在藏族语中是医生的意思)。
编后语
急诊科是公认的风险高、劳动强度大、病情最险恶的地方。人们将工作在这里的人,形容为是用特殊材质打造的队伍:不仅需要医生冷静的判断、强壮的体力和过人的耐心,更需要有超乎寻常的诊疗经验,保证第一时间的诊断正确与抢救成功,为后续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没有假期,少了休息、以院为家,多的是和团队并肩作战,罕与亲人团聚。与其工作极不协调的是,付出与收入严重失调。面对这些,一些人离开了这支队伍,但更多的人为了患者的生命和急诊医学事业选择了坚守。他们守卫在医院最前沿,扎根于时时上演生死时速的急诊科。他们是医院的“长明灯”,是医院最美的“风景线”。
坚守,是成功很重要的品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坚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可以说,没有坚守,就没有我国急诊医师队伍的成长;没有坚守,就没有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没有坚守,就没有我们急诊医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是这些急诊医师的坚守,成就了急诊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