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阳丰等在Circulation发文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即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等的全面渗透,虽然极大改善了国人的生活,但也是加深老龄化进程、促成国人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以及环境污染等的重要因素。
市场经济的繁荣,加重了私有化程度,国人的竞争压力、精神压力也随之而来,而不同地区经济差距,也使得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均衡。
经济上带来的变迁,也使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愈来愈凸显。而与之相称的是,慢病防御仍较为薄弱。
此外,当前医疗体系也不能满足慢病的防治。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初级医疗保健人员不到70万,在医院忙活的医生有130万。此外,虽然63.8%的医生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但这样学历的人员在基层仅有33.2%。基层医院的薄弱,使得大批患者涌向三甲。
如何走出困境,更好应对挑战?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几年中,也开始着手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但这远远不够。武阳丰等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优先着手。(详细报道请见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