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阎锡新
荣获医师奖是对自己的肯定
“获得中国医师奖对医务人员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但大家并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认真的工作是大家的常态。”阎锡新表示,中国医师奖是行业内部最高的奖项,评选专家也都是大家熟悉的医疗界权威代表,能够获奖这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阎锡新谈到,医院对自己获奖这件事很重视,在年终总结会上全院通报表扬。大屏幕中也会滚动出自己的名字。同时,我所在科室也把这件事当做科室荣誉进行汇报。
对于中国医师奖的内涵,阎锡新的理解是:首先是医务人员服务过的患者的肯定;其次是医疗同行、医院领导的肯定;再次是协会领导们的肯定。阎锡新认为,中国医师奖是这三点的最好诠释。能够获得此奖,得到这三方的认可,对于医生来说是很向往的。
阎锡新还对中国医师奖提出了自己的期盼,他认为,这个奖项的宣传力度不够,知晓的人并不多,很容易淹没在众多的奖项中。希望能够在奖项遴选的过程中,让医务人员都能够参与进来,提高大家的参与度及关注度。如此,奖项的知晓率会大大提高,让每位医务人员都能感受到参与、监督、分享的过程。
第六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济南市中医医院 刘玉芬
真正的好医生看的是“心”
在2009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医师奖后,同事们都由衷地祝福她,不少患者也发来祝福的短信。但对于刘玉芬个人而言,这个奖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这个奖是颁给我的,更是颁给中医的。作为为数不多获奖的中医医师,我觉得这个奖对于我们中医医师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鼓舞。这个奖让我们有了更多坚定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刘玉芬说。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奖杯让刘玉芬更加明白,付出真情必将收获真心。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医师奖让刘玉芬一直在思考患者与医生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不是敌人,我们是一起与疾病做斗争的战友。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应剑拔弩张,关系如此紧张。”
医师奖让刘玉芬明白,一名好医生应该是医术与医德兼备,尤其是医德方面。真正的好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心,我们要真正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不应该眼里只有疾病而忽视了作为生命个体的患者。
“手捧医师奖,心中装患者,这个奖项时时刻刻提醒我,一名医生究竟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刘玉芬谈到。
第八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左晓霞
“荣获行业最高奖让我感到自豪”
拥有第八届中国医师奖、中南大学首届“湘雅名医”、“湖南省白求恩奖”等无数光环的左晓霞,对于自己获得的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怀着极为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她兴奋并自豪自己曾经获此殊荣;另一方面,她对自己获奖一事并无多少人知晓感到无奈。
“获得中国医师奖后,每次参与活动、外出讲课写个人介绍时,我都会着重提到。这是行业内的最高奖,我为自己能获奖感到自豪。但当年我捧着奖杯回到医院后发现,亲戚朋友、同事和患者对此了解并不多,着实有些遗憾。”左晓霞吐露真言。
第八届中国医师奖评选时,湖南省全省仅有两名医生获奖。对于这一荣誉,左晓霞表示既是鼓励,也是压力和动力。“获奖意味着我的付出得到了认可,这激励着我要做得更好才对得起这一奖项。”
左晓霞指出,中国医师奖的角逐经过了严格的推荐、竞争、审批,奖项评选过程极为严肃、公正,理应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当前许多学医的年轻人,既忧心于医生职业的高风险,也不想让自己那么辛苦,导致大量的医学人才流失的现状,左晓霞说,中国医师协会应借着中国医师奖的评选之机,树立医界典型,多宣传报道典型人物,让民众了解医生的奉献与辛苦,提高医生行业地位,并以此吸引优秀人才学医、留住人才。
第九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山东微山岛镇墓前村卫生室 张波
获奖带来紧迫感“必须好好干”
在获奖之前,张波曾萌生建立养老院的想法,把十里八村的老人接到院里,进行医疗和养老的统一供养。但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办理相关手续进展较为缓慢。领完奖后,手续很快办完了。张波猜测,这或许与自己获奖后,政府加大政策支持有关。目前,建设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
张波介绍,在农村,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他十分强调这一点,这样的常识在当地逐渐得到接受。更让张波感触良多的是,交流的增多,更让他如芒在背。“如果人家提问,我讲不出个所以然,就难看了。”张波坦言,对他而言,获奖表面上是高兴的,实际上更是一种保持先进的压力。“必须好好干!更加努力地干,要不然对不起这个奖,别人也看不起。”
此外,当地百姓存在不看医生就在药房随便买药吃药的习惯,他总是努力地纠正这样的做法,有病要看医生,不能自己当家作主给自己看病。获奖后,老百姓对他的依从性和信任感更强了。张波认为,自己获奖的重要意义在于无声地告诉大家,“乡村医生也可以是好医生!”
对于医师奖未来的期待,张波表示,医师奖的奖项数量设置已经足够,太多就显示不出金贵和神圣。他认为,奖项最应该授予那些具有大医精神的人,“那些把全部的知识和时间都奉献给临床一线,奉献给患者的医生,真是太伟大了。”
采访最后,张波特别期待,鉴于乡村医生群体医疗知识进步较慢的现实,中国医师协会能够组织临床专家团进行专门的全国巡讲。“哪怕一年一两次都行。”张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