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
6月15日晚上,一位年轻医生用最悲壮的方式兑现了救死扶伤的誓言。闭上双眼的上海长海医院进修医生宋巍,将他的主要脏器全部捐献,助6条生命重获新生。
据新华社报道,5月31日,宋巍突发脑干出血,虽经全力抢救,生命仍走到了终点,年仅34岁。
死后,他的双亲和妻子,忍着悲痛,尊重了他的遗愿,将他的肝脏、两个肺脏、两个肾脏、两个角膜和皮肤组织全部捐献,创下上海市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捐献器官和组织最多的一例。4位患者因此获得重生,2名患者重见光明。
宋巍的捐献行为是名副其实的壮举。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每年约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且仍以每年超过10%的增幅在扩大。然而,截止2014年,我国公民器官捐献仅有1699例,我国公民器官捐献率仅为0.8/100万。宋巍医生是百万里都挑不到一个的中国人。
事实上,由于器官供需矛盾差距巨大,致使相当多的终末期患者由于无法及时施救而在等待期间死亡。
宋巍的事迹经多家媒体报道后,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致敬,称他为英雄,并为这种“生前救人,死后也捐献出器官救人命的无私仁义行为”大力点赞!
“期盼”
“今天送哥们,不想多说。”
“医生无法保障自己生命健康。”
“现在医生劳动强度也是大,希望立法保护起医护人员。”
在感动致敬以外,宋巍34岁生命的凋零,再次引发广大医务人员对自身执业环境的关注。
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霍勇曾说,对医生健康损伤更多的来源于社会压力、行医环境和体制。
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国家将医院推向市场,医院自顾营收,“迫使”医生为各科室的营收负责,造成患者对医生诊疗的不信任。而分级诊疗体系的残破,使得大医院呈战时状态,人满为患,医生劳累,无法保障与患者的沟通时间。某些医院管理水平落后,无法在流程上做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致使患者在医院就医产生迷茫感。而这一切造成的不满,都容易使患者将“气”撒到了与其接触最直接的医生身上。怀疑、暴力,让医生们苦不堪言。
医患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两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在现成的体制下,医生们更加渴望外界的理解和尊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曾吐露心声:“目前社会上存在对医生很大的误解,有些人病没有治好,便简单地认为医生没有尽心,这是非常令人伤心的。没有一位医生不希望自己的患者能够尽快痊愈,但医学和医生个人的局限性常常让我们事与愿违。当不好的结果发生时,医生希望患者能够理解医生的内心,不要怀疑绝大多数医生救死扶伤的动机。患者的结局不好,也是医生们非常不愿看到的。”
他说,现实生活中,很多医生都经历过患者及其家属的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如果对诊疗有异议,他恳请患者能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要辱骂、殴打医师,这是法治文明社会的基本常识。(首发于6月18日医师报微信DAYI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