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为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多发于早产儿。其主要病因为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和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该病进展快,严重者可因肺不张逐渐加重,引发呼吸衰竭,而在出生3 d后死亡。
据国外学者统计,RDS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高达7%,在出生胎龄28周早产儿中为80%,而胎龄24周的新生儿RDS发病率则高达95%。新生儿RDS是我国新生儿主要住院疾病之一。据中国城市多中心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调查协作组对中国13 家医院住院分娩早产儿RDS前瞻性调查分析得知,早产儿RDS发生率为15.3%,其中,24~26周、26~28周胎龄早产儿RDS发生率分别为92%和85.1%,且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因此,早产儿出生时或生后如何进行正确的呼吸支持至关重要。
由于RDS主要为PS缺乏所致,因此,采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成为预防该病的特殊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技术(MIST/LISA)逐步为多数临床医师接受并推广使用。相比传统的气管插管给药,它具有简单、快速、创伤小等优点。
LISA技术经历了近30年发展历程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herapies,MIST;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是指采用尽可能无创或微创的方式使用PS,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及人工通气所致损害的各种技术。LISA和MIST是不同地区和作者首先提出的微创PS使用技术的不同缩写,两者在文意上无本质区别。
LISA技术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19世纪80年代,已有关于应用动物型表面活性剂治疗新生儿RDS的对照研究报道。
2007年,德国科隆Kribs等首先英文报道LISA技术,此后在欧洲广泛运用。多数文献采用胃管代替气管插管,喉镜暴露下,借助Magill钳插入导管。PS运用过程中,经鼻连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支持。在此过程中,若出现呼吸暂停、氧饱和度下降,用正压通气作为抢救手段。
2011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皇家霍巴特医院Dargaville等首先报道MIST技术。采用16G静脉留置套管(直径1.7mm,长130mm),喉镜暴露后直接插入,不用Magill钳。单次或多次注入PS后,迅速nCPAP支持。也是使用正压通气作为抢救手段。
两者相似之处在于均采用微创法,插入细导管;当婴儿不耐受时,均采用正压通气作为必要时的抢救手段。差别在于Cologne法采用软的胃管,借助Magill钳,用药过程中持续CPAP支持;Hobart法采用半刚性16G静脉套管,直接插管,短暂使用CPAP后停用。
目前报道的其他方法通常都是基于以上方法的微小变异,目的在于保证婴儿在持续的CPAP支持下,同时尽量让操作简单。目前凯西公司正在研发这样的工具,尽量用相对刚度的导管送入PS,并保证全程CPAP支持(图1)。
目前我国在该技术的运用上缺乏相应的指南共识。笔者中心开展LISA的时间较早,采用的是LISA和MIST技术的综合方式,据采取留置针的方式,并全程给予CPAP支持。
LISA可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与死亡
SWI(Surfactant without intubation)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03-2007年12家level Ⅲ德国NICU中胎龄24~36周,出生体重<1.5 kg的新生儿。结果显示,与传统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相比,LISA组婴儿在72 h内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降低,LISA组儿童总住院时间和总通气时间均显著减少。
AMV(Avoidanc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是LISA的第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07-2010年 12家level Ⅲ德国NICU的220例胎龄为26~28周,出生体重<1.5 kg的新生儿。儿童出生后先进行CPAP支持。当儿童吸入氧分压>0.3后用LISA技术;nCPAP/MV后需要机械通气时,采用传统气管插管方式运用PS,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无论26、27、28周婴儿, LISA组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更小,总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图2)。
NSA(Nonintubated Surfactant Application)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平行研究。纳入2009-2012年13家levelⅢ德国NICU中胎龄23+0/7-26+6/7周, 生后10~120 min进行自主呼吸,存在呼吸窘迫症状(FiO2 >0.3才能维持SpO2>83%,和/或 Silverman score≥5)的儿童。结果显示,相比传统PS运用,LISA组无严重并发症存活者比例更高(50.5%与35.6%)、气管插管率更低(胎龄25+1~25+6周,77.4%与100%;胎龄26+1-26+6周,51.4%与100%)、气胸发生率(4.8%与12.6%)和严重颅内出血(10.3% 与12.6%)发生率更低。
目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CPTIMIST(Collaborative Paired Trials Investigating MinimallyInvasive Surfactant Therapy)研究正在开展,全球超过30个中心参与。该研究纳入胎龄25~28周的新生儿,在其出生后6 h,nCPAP支持下FiO2≥0.3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200 mg/kg,与我们国情更加贴切。该研究即将于今年完成,结果值得期待。
以上研究结果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终末指标和中间指标。各研究均采用死亡率和36周BPD发生率作为终末指标。中间指标包括呼吸机支持,住院天数,新生儿相关疾病等,各研究间存在差异。
综合这些研究结果说明,LISA/MIST(LIST)技术可减少NICU住院期间的机械通气,及校正胎龄36周时的死亡率或BPD发生率,降低存活儿中校正胎龄36周时的BPD发生率。临床上没有明显副作用,是一项有前景的技术。
虽然有一定的证据支持,但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研究总体数量较少,样本量不多,选择的研究对象胎龄变异度较大,存在各方面的偏倚,其效果或地位仍待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LISA技术的安全性评价
评价LISA的短期安全性,可以看到LISA的不良反应包括:呛咳、呼吸道梗阻、肺表面活性物质返流(约21%)、心率下降或氧饱和度下降(5%~12%)、第一次操作失败(8%~18%)等。
远期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有报道显示,LISA技术人群残疾率较低,矫正胎龄36月贝利量表得分较高。
LISA技术需进一步规范与优化
LISA/MIST技术的临床研究需考虑:适宜人群、气管内注入工具及方法学的改良或统一,PS剂量选择及完成时间,操作期间的药物选择(镇静或促进呼吸中枢等)。
LISA应用于自主呼吸早产儿,因此,在操作前需给予患儿生命体征监测、保温、纠正酸中毒、吸氧、控制感染等常规综合治疗,由于LISA操作前准备及用药(如阿托品、吗啡、咖啡因等)没有形成共识,给临床研究的开展带来困难。
PS选择上,根据1988年首项RCT证实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能显著降低RDS新生儿死亡率后,大量临床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此外,有研究显示,与Beractant(100 mg/kg)相比,固尔苏(200 mg/kg)给药后6 h,FiO2下降更明显,重复剂量更少。2010年欧洲新生儿RDS指南亦指出,猪肺提取PS比牛肺提取PS(Beractant)对改善氧合作用效果更好;诊断RDS后,猪肺提取PS(200 mg/kg)提高存活率。因此,固尔苏成为唯一获准用于LISA的表面活性剂。
操作过程中的无创通气支持时长,大部分文献为持续1~3 min,笔者团队的的研究为3~5 min,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摸索。
结语
总之,LISA技术可使RDS患儿更早地拔除气管插管,降低持续机械性肺损伤, 减少与机械通气和氧疗相关的潜在并发症,进而降低患儿死亡率, 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LISA技术对操作者有技术要求,如气管插管必须娴熟,对于PS运用过程中患儿状态具有较强的预判能力。LISA技术有待进一步的技术优化与规范,期待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需要强调的是,临床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不要为追求新技术而开展LISA/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