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FRESCO:呋喹替尼或成为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标准治疗
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牵头的FRESCO研究显示,呋喹替尼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mCRC)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将来可能成为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的标准治疗之一。
呋喹替尼是一类高选择强效抗血管生成剂,主要应用于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高选择性地强效抑制VEGFR-1、2、3。在推荐剂量下的高暴露量,可达到靶点抑制全覆盖。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的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化疗仍是mCRC系统治疗的基石。以5-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CPT-11为基础的两药或三药联合化疗为mCRC的一、二线标准化疗方案。
尽管NCCN推荐以贝伐珠、西妥昔单抗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剂,但在我国这类药的临床应用率仅为10%~30%。
二线标准治疗失败后,mCRC有效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而部分患者体质较好,生存愿望强烈,临床上存在巨大的需求。
研究纳入18~75岁二线或以上标准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416例,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呋喹替尼+Best Supportive Care(BSC)(5 mg,1次/d, 服用3周停1周,4周为一疗程)组和安慰剂+BSC组。每8周进行一次肿瘤评价,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毒性不能耐受、撤回知情等。
结果显示,呋喹替尼三线治疗mCRC可显著延长中位总生存期(OS)近3个月,显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近2个月,并显著提高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而针对OS和PFS的主要分析及不同亚组分析均表明,呋喹替尼三线治疗mCRC的疗效稳定、一致。且其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将来可能成为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的标准治疗之一。
沈琳教授点评
FRESCO研究成功达到了主要终点目标和各次要终点目标,OS和PFS均有所延长,改善了三线及以上mCRC患者的生存期。目前,呋喹替尼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势是确定的,但也不可否认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为3个方面:(1)客观有效率,这是此类药物的共性问题;(2)本研究入组的患者均为75岁以下,而75岁以上的mCRC患者约占30%。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尚待进一步扩大人群研究;(3)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人群。
CSCO乳腺癌临床研究大数据
临床试验的成熟、组学技术的进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是促进历次医学发展的核心要素。真实世界与随机研究共同构建大数据平台,有助于完善临床治疗决策。由解放军307医院江泽飞教授牵头的CSCO 乳腺癌临床研究数据库应运而生。
江教授本次大会主题报告内容为T3乳腺肿瘤首治模式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和4000例HER2阳性患者生存预后分析。
T3数据显示,T3比例为6.7%,其中仅47.9%(449/937)患者首选术前治疗,但是术前治疗并未显著提升患者的保乳率(保乳率为3.9%)。此外,尽管术前治疗患者复发风险更高(危险因素更多),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预后明显改善(HR=0.815,95%CI:0.635~1.046),因此对于T3患者,更应推荐使用术前治疗。
4000例HER2阳性患者分析显示,49.1%(2128/4335)患者仅行1次HER2检测,16.8%(728/4335)行3次及以上HER2检测。对于检测2次以上HER2阳性患者而言,早期和复发转移后均为HER2阳性患者占61.2%(424/693),早期阳性、晚期阴性的为7.9%(55/693),早期阴性、晚期阳性的占30.9%(214/693),提示HER2诊断的重要性。曲妥珠单抗使用率为38.4%,其pCR率远高于未使用靶向者(27.7%与 9.9%,p<0.001)。而由于医保和经济水平的不同,早期阶段曲妥珠单抗治疗现状存在差异,各中心靶向使用率最高可达72.0%,最低仅为31.6%。从生存预后中可以看出,曲妥珠单抗能够延长患者的无疾病复发时间(23月与18月,HR=0.647,95%CI:0.470~0.890),早期阶段靶向治疗用足的患者,一线治疗继续使用曲妥珠单抗不会改善患者的PFS(HR=0.824,95%CI:0.480-1.415),此时更应换用二线抗HER2治疗。
大数据要与临床研究相辅相成才能推动临床医疗的规范化。尽管临床研究不断推动标准医疗,但仍需通过真实世界数据,了解标准医疗是否得到规范的执行。
(李健斌 报道)
金锋教授点评
自开展精准医学以来,大家逐渐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大数据源于真实世界,真实世界研究推动大数据的发展,高质量、规范化的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前提,而真实世界数据是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强监管、提高安全性,促进合作和分享机制的建立,深度挖掘临床大数据,加快临床转化,实现从“真实”到“真知”,由个体化迈向精准医疗。
ARCHER 1050中国患者亚组分析
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报告的ARCHER 1050研究中国患者亚组分析,结果显示,Dacomitinib对比吉非替尼初治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试验中,中国患者在PFS和DOR等指标方面,与全体患者的结果一致。Dacomitinib不良事件发生率与之前的研究相一致,未发现新的不良事件。与吉非替尼相比,Dacomitinib组有更多的剂量调整发生。
ARCHER 1050试验是初治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领域中,第一个随机、开放的两种TKI相对比的三期临床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比较Dacomitinib与吉非替尼作为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显示,与吉非替尼相比,中国患者中位PFS:Dacomitinib 16个月与吉非替尼9.2个月。Dacomitinib组腹泻、皮疹和黏膜炎的发生率更高,而吉非替尼组肝毒性发生率更高。未发现新的不良事件。而与吉非替尼相比,Dacomitinib组有更多的剂量调整发生。
宋勇教授点评
对于EGFR阳性的NSCLC患者,一些新药物或已经上市的药物如何“排兵布阵”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周清教授介绍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将来,面对EGFR阳性的患者,一线治疗用药应该如何选择。而针对这个研究,主要有3个问题:(1)PFS获益是否可转化为OS获益;(2)该研究并未纳入脑转移的患者;(3)Dacomitinib的耐药机制尚未明确,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