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划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近来常成为媒体关注的头条,且频频成为一些自媒体平台传播的内容。其中不乏对制度的否定、对个别不完善现象的夸大、对个别不实言论的放大……
如内蒙古某基地学员控诉不公待遇事件,一些自媒体平台未经核实即传播,在医师群体中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引来十多万医师的关注。
无论是此前内蒙古学员的投诉还是此次湖北某医院基地学员质疑绩效发放,《医师报》官方微信(DAYI2006)均在第一时间收到了学员的求助。 但《医师报》采取的是及时将相关问题反馈给负责规培实施的中国医师协会毕教部、反馈给当事医院。
很高兴看到,学员的诉求反馈后,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医师协会第一时间派出专家调查,让包括学员在内的各个层面看到推进制度的信心和行动。
很高兴看到,医院有机会说出苦衷,如当事医院因适逢新老制度交替、新老院长交替的特殊时期。学员诉求得到反映后,新院长上任立即解决,表明基地对住院医师诉求的重视。
很高兴看到,学员的诉求,最终得到落实,学员的情绪得到疏导,保证了国家制度的顺利推进。
回顾这些简单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媒体通过正当渠道反映学员诉求,再通过职能部门与医院的配合调查,了解事实真相,而非简单的爆料,最终促成了事情的圆满解决,这是媒体理性履行正当监督权益的最佳状态。
从“住培”到“规培”的意义
规培作为一项新生的制度,其推进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完善。一如在历次的调查、反馈中所了解的一样,福利待遇尤其是国家专项资金的不到位、培训质量的良莠不齐、学员的课程安排、住宿条件等与学员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总是反映最为强烈的。
我们不去回避制度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但对于一项新生的制度,可能一时还难以招架“质疑”与抨击,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善意的推进与建议,任何哗众取宠的传播,可能都会给这个刚刚开始成长的制度以致命的打击。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一项成熟的制度,是医师从医学生(半成品)转化为准医生(成品)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国家培养合格医师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这样的制度,才使得很多的“半成品”直接走向临床,尤其在缺乏规范化培训的情况下,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医师,因为毕业后走向了不同级别、不同的地区的医院,一定时间后,水平就会完全不同。
为了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医疗界的问题,国家卫生等部门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工作,那时大家习惯于将其简称为“住培”,强调的是培训的主体“住院医师”。而规培作为国家行动,自2014年1月推动以来,其一个核心目标就在于解决“同质化”的问题,大家也习惯将其简称“规培”,强调的是培训结果的“规范化”。从两个简称,似乎就可以看出制度从试点到实施过程中核心、重点的变化。
来自规培实施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的消息表明,目前“规培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一项制度的推进尤其是完善,需要不断试错以及漫长的过程,规培过去十多年的试点便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相信,随着制度的推进,还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但只要我们有积极的行动、善意的态度,制度的推进也就一定会越来越好。毕竟,一项制度的完善不可能一蹉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