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心理社会肿瘤学干预及督导师培训的标准与指南
中国文化将影响肿瘤临床心理社会干预指南
谈到中国癌症患者及临床医生对于心理社会干预指南的认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叶宁医师表示,一项中国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癌症患者对于信息提供、心理社会支持、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有强烈需求,中国文化对于肿瘤临床心理社会干预指南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目前西方国家华裔人口数量增加,在外华裔患者心理社会问题与其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上述报告对于澳大利亚等国研究者了解其国家的华裔患者的需求非常重要;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由于面临一些相似的问题也积极参与了讨论。
肿瘤临床的督导师培训在国内尚未正式开展。很多有肿瘤学背景的工作人员苦于欠缺心理学及精神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单纯心理学专业人员几经尝试走近肿瘤患者及家属,却由于没有系统的肿瘤学知识培训而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此肿瘤临床的心理社会干预督导师培训在国内有很大需求。应该如何兼顾肿瘤学和心理学及社会学的培训内容?如何考核是否达到走入临床的标准?CPOS将在此次分会场之后结合国内临床实际情况逐步将此项培训项目纳入全国培训系统之中,制定培训考核的行业标准等,为国内肿瘤临床培养合格的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人才。
督导师培训项目亟需被关注
被督导者需要接受多个方面的培训,包括心理弹性、韧性、批判思维、心理咨询、医患关系建立、与多学科团队人员的沟通,以及有足够的空间探索他们在服务于癌症患者时出现的情绪反应。
由于上述挑战与特殊要求,所以肿瘤临床的督导师培训在国内尚未正式开展。很多有肿瘤学背景的工作人员苦于欠缺心理学及精神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单纯心理学专业人员几经尝试走近肿瘤患者及家属,却由于没有系统的肿瘤学知识培训而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此肿瘤临床的心理社会干预督导师培训在国内有很大需求。
近来,很多人呼吁心理学培训人员应该多掌握一些行为健康中的生物学知识,然后将这些生物学的因素融回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中。被督导者需要学习病人都接受了哪些治疗,了解其他专业人员的角色,基本的医学术语。
另外,被督导者需要接受专门的技能培训,比如如何区分临床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和心境障碍的特有症状,表达对存在的担忧,如何应对患者的家属系统,以及如何识别常见的反移情。
永恒话题:关注癌症患者的痛苦与生活质量
癌症患者的痛苦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都针对此领域进行了系列研究。
来自爱莫瑞大学护理学院华裔学者 Bai Mei 进行了有关“新诊断的晚期癌症患者良好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汇报,对应用FACIT-Sp-12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的患者进行群分析,从患者自我健康评价、抑郁症状、良好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多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统计。
结果显示,良好精神状态的患者可以更好地接受心理干预,并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澳大利亚讲者进行了有关“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研究报告,通过对81例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痛苦程度的纵向调查发现,患者从确诊开始,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生活质量、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都是下降的,而痛苦温度计的分数上升。且患者生活质量、痛苦温度计的分数变化与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无关。
由此,可以通过对此类患者的心理问题筛查,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以提高生活质量。
荷兰学者在“癌症患者生活目标的调整策略”演讲中表示,通过对186例结肠癌患者进行生活目标的指导和调整,并且在诊断后第1、8、17个月分别进行生活目标的调查,通过此项研究探索了癌症患者生活目标的调整的时机、特点和方式策略,对后续治疗干预提供指导。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王楠娅医生在“对152例慢性中重度疼痛肺癌患者镇痛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通过对152例伴有慢性中重度疼痛的肺癌患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明确了临床上影响患者镇痛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类患者的临床镇痛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临终关怀:让每个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David Kissane 主持的临终关怀分会场上,来自英国桑德斯学院院长Irene J Higginson,CPOS主任委员唐丽丽,台湾马偕纪念医院方俊凯教授聆听了发言,并对发言者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美国Iraida Carrion 采用焦点团体的方法探讨了印度女性对临终问题和癌症治疗的认识。研究发现,对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女性来说,没有常规的体检; 当出现不适症状时,她们首先找部落牧师治疗;能接受的专业治疗是很有限的;如果碰到恶劣天气,路上花的时间至少要14h;当地医生稀缺,得到医生的救助就很困难;人们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常常会导致过早死于癌症和其他疾病。研究者认为, 了解该地区人群相关的文化信仰、传统和实践将有利于卫生保健人员和政府机构制定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措施。
中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丽莉医生阐述了中国癌症患者、家属及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对优逝认知的质性研究。姑息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为患者实现优逝。研究发现,组成中国癌症患者优逝的四个主题为:没有痛苦、良好的支持系统、活得有价值、平静面对死亡。优逝的前10个要素为疼痛和躯体症状控制,良好的家庭关系,不延长不必要的生命,精神症状控制,死亡准备,与癌症抗争, 良好的医疗服务,奉献他人,与医生有良好的关系, 不成为他人的负担。国人大多时候对死亡总是避讳的,而死亡不该是一个禁忌话题。做到优逝,关键在于进步的理念,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加拿大Shan Mohammed 进行的研究是关于癌症照顾者如何担任护理协调员,为临终的癌症患者提供家庭护理。研究发现,对在家中去世的患者,照顾者认为他们的责任和护理协调的作用在于:把家布置成适合死亡的场所,如改变家里的布局; 和卫生保健人员建立良好关系,如密切联系家访人员;保证在死亡过程中对患者提供支持,坚持患者的选择,做到有同情心、有条理;在患者死后应对行政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