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大会主席呼吁:专注于启示与创新,将数据转换为知识,分享肿瘤前沿专业观点。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学者们(临床及基础医学等专业)在肿瘤领域的不懈努力,有越来越多的好声音在世界发出。中国在世界癌症领域的科研价值逐渐得到认同,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本届ASCO年会上,中国有50篇研究论文入选会议交流,本期就胃癌和结直肠癌方向尤值一提的几项研究作一阐述。
胃癌
化疗、分子分型及手术治疗
胃癌的化疗效果与相关基因的关系
胃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肿瘤,化疗仍为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徐智、陈锦飞等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研究Ⅱ~Ⅲ期胃癌术后患者的SOD2和GSTP1的基因多态性,发现使用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中,SOD2 rs4880 CT/CC基因型中位总生存期缩短,为23m,TT基因型为65.2 m(P=0.002)。SOD2 rs4880 CT/CC影响着以下肿瘤患者的预后:胃体部肿瘤(P=0.002);中分化腺癌(P<0.001),肠型(P<0.001);肿瘤≤5cm(P=0.004)。在胃底或贲门部位肿瘤,黏液性或印戒细胞癌中,GSTP1 rs1695 GA/GG基因型预后不良。由此得出:这两种多态性可影响特定类型胃癌的辅助化疗疗效,SOD2 rs4880可作为预测预后和治疗疗效的生物标记物。
分子分型在临床中逐渐推广
为寻找治疗靶点,多项研究开展以寻找相关基因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复旦大学上海肿瘤中心研究了在肿瘤细胞中程序性死亡-1配体(PD-L1)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相关联的预后意义,研究对象为398例胃癌患者的标本,结果提示在肿瘤微环境中,中等密度/高密度TILs和更好的临床结果以及升高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相关联。这些观察结果支持PD-L1的抑制剂在一部分胃癌患者中可能的治疗作用。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徐瑞华等根据肿瘤MET蛋白表达、MET基因扩增以及在患有晚期胃或胃食管交界(G/GEJ)癌的中国患者中MET和HER2状态之间的关联来评价总生存期(OS)。共有289例患者,采用IHC、FISH检测MET和HER2的表达及扩增状态,结果提示患有晚期G/GEJ癌症的这部分国人,MET-阳性与较短的OS相关。MET高表达或MET扩增与HER2表达不相关。
手术仍为治疗早期胃癌的首选
腹腔镜D2远端胃切除术用于根治性治疗进展期胃癌(AG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存争议。因此,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AGC相比,腹腔镜D2胃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入组患者要求肿瘤位于胃远端、临床分期T2-4a,N0-3,M0,随机入组后病人或接受腹腔镜D2远端次全胃切除术(LG)或接受开腹D2胃切除术(OG)。
14个中心15名有资质医生参与了研究。比较二组术后30 d并发症和死亡率。共607例患者入组,随机进入LG组308例和OG组299例,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LG组和OG组的D2淋巴结切除相似,中途转化为开腹手术的几率为4.5%。术中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两组无明显差异,严重程度分级也无明显差异。因此,腹腔镜D2远端胃切除术治疗AGC可由有经验的医生安全开展,长期结果仍在随访中。
结直肠癌
新辅助、维持治疗研究及病灶处理
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Ⅲ期临床研究
广州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等报道了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Ⅲ期临床研究(FOWARC)。该研究旨在明确直肠癌新辅助化疗(mFOLFOX6)联合或不联合放疗对于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DFS)的价值。495例Ⅱ~Ⅲ期直肠癌患者入组,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放疗加5-Fu化疗)、FOLFOX-RT组(mFOLFOX6方案化疗联合放疗)和FOLFOX组(4~6个周期的化疗,根据需要患者术后可接受辅助放疗),主要观察终点为DFS。
初步结果显示,对照组86.8%的患者完成了至少46 Gy的放疗,FOLFOX-RT组为92%,FOLFOX组5%的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放疗;三组RO切除率分别为90.1%、88.2%和91.2%,pCR率分别为12.5%、31.3%和7.4%(P=0.001);达到ypTNM 0-1的降期率分别为34.7%、57.8%和37.9%。接受术前放疗的患者发生毒性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增高,特别是肿瘤距肛缘5 cm以内的亚组患者。
结论表明,与5-氟尿嘧啶联合放疗相比,新辅助mFOLFOX6联合放疗可显著提高pCR率,仅用mFOLFOX6新辅助化疗可得到相似的降期率并减少毒性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而低毒的晚期结直肠癌维持治疗方案
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后仍会持续恶化,寻找一种有效而低毒的维持治疗方案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尤为重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等研究证明,接受XELOX一线治疗后,使用卡培他滨用作维持疗法的患者能够有效延长中位进展时间。随后,研究者开展一项随机研究来评估在XELOX/FOLFOX诱导下的卡培他滨维持疗法与对照组相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接受过18~22周XELOX/FOLFOX化疗且获得客观应答或处于稳定期疾病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以下维持治疗:卡培他滨维持疗法(1000 mg/m2,第1~14天,Bid,每3周1个周期);或只是观察直至疾病进展。试验主要终点是PFS。共纳入275例患者。
结果显示,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组的中位PFS(11.0个月,95%CI,9.45~12.5个月)明显大于对照组(8.0个月,95%CI,7.2~8.8个月,P<0.001)。
卡培他滨维持疗法不良反应在可耐受范围内。因此,XELOX/FOLFOX诱导后持续使用单药卡培他滨维持疗法能提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转移性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性病灶及原发灶的处理
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性病灶的处理及原发灶是否切除,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中心分别对此进行试验。对于仅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完全切除癌细胞转移的肝脏部分是唯一可能根治此症的方法,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对于伴有不可切除性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当前治疗目标是提升二次切除率。
这项Ⅱ期研究旨在比较FOLFOXIRI联合单抗与单独使用FOLFOXIRI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是否能提高RAS突变型的不可切除性肝单纯性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根治性切除。主要终点是肝转移的转化率,次要终点是安全性、客观缓解率、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生活质量和一项对预测性分子标记物应答程度的评估。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FOLFOXIRI+贝伐单抗)和对照组(单独使用FOLFOXIRI),对ECOG状态、同时/异时转移及一项源于Nordlinger的风险评分进行分层分析。患者每2周接受1次试验治疗,共12个周期。CT扫描或下腹MRI会在2~3周期治疗后被多学科团队评估临床应答及肝转移的切除性,若肝转移被视为不可切除,但肿瘤评估确诊其属于稳定期疾病或有部分缓解,治疗将会继续进行并在下个疗程后再次进行临床缓解及可切除性评估。
另一项研究,伴有不可切除的转移性无症状性结直肠癌患者是否能从原发性肿瘤的姑息切除中受益,仍不能确定。回顾性分析得出一个争议性的结论:部分接受原发性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能够延长总生存期达6个月。
研究进行时
笔者正在开展一项随机研究来评估对初始化疗有应答的无症状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原发性肿瘤切除术的有效性。
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的Ⅲ期临床试验。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基于独立评估的总生存期。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和毒性资料。该试验检验效能80%,用来检测治疗组的0.71HR相关的总存活期(15~21个月)。基于这些假定,480例患者需要进行320项监测。
所有参加此次研究的伴有不可切除的转移性无症状性结直肠癌患者将会接受6个月的筛选化疗(任何有用的一线治疗均能使用,贝伐单抗除外-影响外科手术的安全性)。那些对化疗有响应或病情稳定的患者随机分配到接受原发性肿瘤切除组或继续化疗组。手术组的患者会在手术复原后继续接受化疗。患者招募2015年3月已开始,试验时间为72个月(36个月招募患者+36个月后续工作)。
期待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对临床产生巨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