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访谈/详情

矮小,不仅是身高的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早筛与干预之路

时间:2025-08-28 18:01:18来源:医师报作者:黄玲玲 阅读: 1875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儿童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到2030年,将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率降至5%以下——这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立下的“军令状”。数字背后,是数以百万计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在地域广阔文化多样的西部地区,如何守住这条“起跑线”,实现从“筛”到“治”再到“心”的全链条守护,成为摆在每一位儿科工作者面前的必答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基层筛查、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和多学科协作显得尤为重要。近日,《医师报》采访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中心小儿内四科主任米热古丽·买买提教授和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程昕然教授,两位专家就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筛查、干预、治疗及心理行为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2.png

基层筛查与早期识别从科普到实践

米热古丽教授指出,生长发育迟缓不仅是体格问题,还涉及认知、智力、运动等多个方面。她强调,很多家长甚至基层医生对“矮小”存在误解,认为“孩子只是长得晚”,殊不知矮小可能是多种器质性疾病的“定时炸弹”,如先心病、肾脏疾病、骨骼系统疾病等。“如果我们不早期识别、不定期复查,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在我国,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对生长发育迟缓的认知和筛查能力仍有较大差距。“我从2010年开始专注于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当时新疆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米热古丽教授说。通过多年努力,她和团队通过义诊、科普、疑难病例讨论、线上线下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医生对生长发育迟缓的早期识别能力。“尤其是在南疆等偏远地区,我们逐步将筛查网络延伸到县级,让更多孩子能及早被发现、及早干预。”

关于干预时机,米热古丽教授强调精准评估是基础。她详细介绍了生长曲线图的应用:“目前临床上用身高百分位法和标准差法来判断身材矮小即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种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或低于2个标准差就可诊断为矮小症。需立即启动进一步检查。”她提供了简明生长规律参考:1岁内增长约25厘米,2岁达约85厘米,此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5~7厘米。“任何年龄段发现生长明显偏离轨道,都应深挖原因。”她特别提醒,若五六岁的孩子呈现两岁“娃娃脸”等特殊体征,如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干预窗口可能早至4岁,“早发现、早干预是不变的重要法则”。 

地域与饮食看不见的“成长杀手”

程昕然教授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矮小发生率约为3.2%~3.5%,其中因生长激素缺乏所致的约占15%~30%。“但由于经济压力、家长认知局限、医保政策覆盖不足地域文化等因素,诊断率并不高很多孩子只是‘量个身高’,并未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干预。”

“西南地区饮食偏油腻、辛辣,火锅、水煮类食物普遍高油高脂,这些饮食习惯不仅容易导致儿童肥胖,还会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生长发育。”程昕然解释,肥胖会导致脂肪细胞中芳香化酶活性增强,促进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加速骨龄进展,提前骨骺闭合;同时,肥胖还会抑制生长激素分泌,进一步影响身高。

她特别提醒,肥胖伴生长迟缓的儿童可能存在病理性问题,如小胖威利综合征等,应尽早到内分泌科进行全面评估。要让一个孩子长得高长得好,绿色均衡健康的饮食适当的锻炼都很重要程昕然教授强调,家长不能一味地给孩子吃精致的食物,反而容易造成营养素的缺失,制定均衡食谱,各年龄段精准控制热量,减少油炸、能量高等快餐食品以及零食饮料,多样化摄入天然食材家庭餐桌杜绝“食物偏见”传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益处。 

生长激素治疗从短效到长效,安全性不断提升

生长激素缺乏是导致矮小的常见原因之一,约占矮小患儿的15%~30%。两位专家均提到,生长激素治疗是目前有效的干预手段,但家长对其安全性普遍存在顾虑。

米热古丽教授介绍,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的药物有粉剂、水剂、长效制剂目前正在不断迭代。“长效制剂一周注射一次,显著提高了患儿依从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程昕然教授进一步补充,近来获批的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生长激素采用优化低剂量设计,半衰期长、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血糖、甲功、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潜在风险。 

关注心理健康矮小儿童的另一重挑战

除了生理问题,矮小儿童还普遍面临心理行为问题,如自卑、社交退缩、校园欺凌等。程昕然教授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矮小男孩在班级合影时,个子矮小被同学当作“篮球”拍打头部,心理受到严重创伤。

国外研究显示,身高正常的成年人其薪资水平普遍高于矮小人群。身高,无形中成为社会竞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身高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童年,还可能延续至成年,影响就业、薪资甚至生活质量。”她强调,儿科内分泌医生不应只关注身高和性发育,还应将心理评估纳入常规诊疗流程,与心理科、营养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构建“身心一体化”干预模式。 

多学科协作未来儿童健康管理的必然趋势

米热古丽教授多年来坚持利用节假日深入基层义诊,“因为只有那时候,家长才有时间带孩子来看病。”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儿童生长发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医学、营养、运动、心理等多个领域。程昕然教授建议:“应从添加辅食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多样化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体育锻炼也需科学指导,避免不当运动导致关节损伤。”

米热古丽教授表示,改善儿童罕见病治疗困境,提升患儿生存质量,符合健康中国战略。GHD一种罕见病,但由于诊疗认知不足、医保覆盖有限,不少患儿家庭面临“诊断难、用药难、负担重”的多重困境。推动儿童罕见病药物治疗升级、扩大医保目录覆盖,不仅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更是实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关键保障。呼吁将更多儿童罕见病治疗药物纳入医保,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让更多患儿真正从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中受益,真正实现“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的愿景。

儿童生长发育问题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早期筛查、科学干预、多学科协作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提升,相信未来更多孩子能在身心两方面实现健康发展,真正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童年。

责任编辑:陈惠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